陳騰翔
(中共南平市委黨校,福建 南平 353000)
比較優勢理論是大衛.李嘉圖在繼承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盡管這個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議,但這個理論不僅僅在國際貿易領域,也還是為欠發達國家、地區的開發、產業培育提供的理論基礎。
本次課題將結合比較優勢理論圍繞南平的產業現狀對南平興產業的培育展開來分析。
根據大衛.李嘉圖對比較優勢:各國只要進行專門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利益較大或者利損較小)的產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或者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如果將其放到國內地區層面上,則是可以進行這樣的表述:每個地區都從事自己最具優勢或者最不具劣勢的生產活動進行交易即可獲利。在教科書中對比較優勢理論剛剛開始講解時,經常會列舉英國的紡織業與葡萄牙的釀酒業作為例子,這個例子先是只考慮在各自國內這兩種產品單位產量的勞動消耗量,也就是說只考慮勞動生產率;隨著學習的深入,在勞動生產率基礎上會進一步討論各自產品的價格、匯率等因素,也就是說在這時考慮了產品的綜合成本因素。因而比較優勢理論通常會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①產品的綜合成本優勢;②勞動生產率優勢。很顯然,不存在貿易壁壘的國內不同地區的產業培育時只考慮勞動生產率優勢顯得相對合理一點,如果假設兩地區兩產業、來解釋這觀點也是不難理解的。我們假設存在A、B兩個地區、軟件及信息技術產業與綠色產業兩個產業(如圖1-1)。A地區如果從事高新技術產業,1000個產出量需要20個勞動力(這里將1000個產出量視為一個單位產量),而從事農業相關產業1000個產出量需要60個勞動力;而B地區如果從事高新技術產業1000個產出量需要100個勞動力,而從事農業相關產業1000個產出量需要80個勞動力。如果從勞動生產率來考慮,雖然A地區在兩產業同時具有絕對優勢、但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是具有比較優勢;而對于B地區來說農業相關產業同樣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果這兩個地區都只生產自己的優勢產品,也就是說A地區生產高新技術產業類產品、B地區生產農業相關產業類產品進行交換則是可以將自身的勞動生產率優勢發揮到最大,對于A、B兩地區來說獲益也是最大的。
如果仔細閱讀大衛.李嘉圖對比較優勢的定義不難發現:比較優勢理論其實并沒有考慮一個地區的要素稟賦、資源優勢,只是告訴我們什么樣的產業是比較優勢產業,按照定義就是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的產業可以歸結為比較優勢產業。但大部分人在談到比較優勢產業是總是基于要素稟賦為基礎,包括改革開放之初國內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產業的發展方式確實讓大部分地區實現了低成本開發,但在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培育方面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基于要素稟賦為基礎來看比較優勢產業的話,那么,作為小漁村的晉江與深圳大力發展海洋捕魚及其相關產業應該是最優的選擇。當然,到現在為止,與其他地方相比、我們不能否認這兩個地方在漁業依舊是具有優勢,也一定還有海洋捕撈的從業者,但與該地區其他產業(像晉江的鞋服、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對比不一定是一個優勢產業。當然,這兩個地區當中深圳在開發過程中是受政策扶持力度相對較大的一個地區,也對深圳的產業政策選擇、新興產業的培育起到比較大的作用;同樣的,作為晉江來講,當時估計是打破了私營企業的發展壁壘,這同樣也是為新興產業發展,產業、品牌多樣化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像這種不以要素稟賦為基礎,通過后期的培育、發展、形成的優勢產業被稱之為“動態比較優勢產業”。當然、“動態比較優勢”不像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那樣有個很明確的定義。因此、有很多論文、課題大都會從大衛.李嘉圖的所定義的比較優勢出發,結合雁行理論、技術創新相關理論來對動態比較優勢進行解釋;要素稟賦理論認為不同國家(地區)的要素差異是造成價格(成本)差異的原因,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解釋了相對成本優勢是國際貿易得以進行的主要原因。在不存在匯率差異、關稅壁壘、工資物價趨于均等化的國內不同地區勞動生產率差異理所當然的成為體現成本優勢的一大因素。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在要素稟賦的基礎上考慮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則是“靜態比較優勢”。換句話說,不同地區根據自身的要素稟賦,進行“下海捕魚捉鱉”,還是“上山伐木采筍”都可以看做對自身靜態比較優勢的利用,至于發展與要素稟賦為基礎的相關產業則是可以認為是對產業鏈一種的延伸。
在分析南平市新興產業的現狀之前,先來回顧下南平市傳統產業的現狀。先來看下年南平市統計局對2016年傳統產業相關的工業增加值調查數據:全市規模以上機電制造企業工業總值為269.4088億元、增加值為68.1893億元,增長13.8%;竹加工產業總值303.2444億元、增加值為90.0496億元,增長6.8%;新型輕紡產業總值為162.7503億元、增加值為39.4537億元,增長7.1%;食品加工產業總值為391.0857億元、93.1039億元,增長4.9%;文化創意產業總值為178.7345億元、增加值為49.9177億元,增長7.3%。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機電制造業的增加值增長較快,其中、食品產業、竹加工、文化創意產業是屬于南平市的優勢產業,是屬于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再則,對于我們南平來講,對于南平市來說,綠色產業也是一個比較優勢產業,今后南平市的產業轉型、新興產業的培育也離不開綠色產業先期發展的引導作用。
所謂的“新興產業”就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國際層面上對新興產業的范圍主要是指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興產業部門。接下來選取南平市的軟件及信息技術產業與生物產業作為例子,對南平市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做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我們從相關經濟統計數據來看下南平市軟件及信息技術產業的現狀,根據南平是統計局相關調查數據可以看出2014年的南平市的軟件及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為552萬元、而2015年這個數據為810萬元,比上一年增長接近50%。但從比重來看差不多占GDP的0.005%,而省內有的設區市同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會超過1%。由此可見、非資源型新興產業比重過低可能導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乏力,趨向于非合理化。
接下來看下同屬于新興產業的生物產業,2016年增加值為31.055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9.1%,占GDP比重為2%,而2016年南平市GDP增速為6.8%,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物產業無論從GDP占比,還是從增速來看,可以說是為南平市的GDP做了不少貢獻,但如果從資源優勢方面來考慮,生物產業并未發揮其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
從上述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新興產業來看,南平市的軟件及信息技術產業可能是因為體量較小的原因,產業的增加值增速遠遠超過當年GDP的增速;而生物產業在GDP中不但占有一定比重,增加值的增速也是超過當年GDP的整體增速。即便如此,我們南平市的新興產業在培育、發展過程也還是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1.技術密集型產業體量過小
從上述的統計數據我們不難發現,作為技術密集型的南平市的軟件及信息技術產業增速雖然較快,但在GDP中的占比還是比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規劃、起步較晚、籌備相對滯后,導致產業的參入,在資金、人才、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壁壘,福建最早的軟件園建成于2000年;作為新興產業的生物產業,雖然增速稍高于GDP,但如果從南平市的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優勢來考慮體量,南平市的生物產業的相關的資源型新興產業體量還不算太大。
2.資源型新興產業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很顯然,根據新興產業所定義的范圍,生物產業也是屬于新興產業的范疇。對于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南平來說,生物產業同時也是一個資源型產業。根據上述的統計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從增加值在GDP的占比,還是增速來看,生物產業的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而且、生物產業的包含范圍廣,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以及生物工業等生物相關的商品與服務行業。由此可見,如果我們能夠充分發揮生物產業已有的資源與研發技術上優勢,打造與生物相關的產業鏈條,發揮應有的社會經濟效益,就有可能為南平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南平市地處閩江上游、森林覆蓋率達到71.14%,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最高的地區之一,生物物種繁多、食用菌、螺旋藻菌生物資源豐富。這種生物多樣性與良好的生態為南平市培育生物、新醫藥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根據統計數據2016年南平市生物產業工業總值為109.7998億元,增加值為31.0556億元,增加值率為28.3%。增加值率通常被認為可以衡量附加價值的一個指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即便具有資源優勢,但我們的生物產業的附加價值還是偏低。假如我們能夠提升產品的技術的含量,充分利用原材料的資源優勢,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也就有可能會提升資源型新興產業的整體社會經濟效益。
一個產業的起步階段參入的資金、技術、人才門檻相對較低,早期進入到IT行業從業的有不少是理工類非計算機專業,但到了產業成熟期,隨著競爭的加劇,在資金與技術方面就會形成參入壁壘。由于這些壁壘的存在,在相關產業薄弱的區域,要想從起步階段開始培育相關產業將會變得非常困難,技術上的差距也將導致其產品很難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因而,像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之類的主要依靠引進來彌補區域非資源型新興產業方面的不足,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無論對于資源型新興產業的培育,還是非資源型新興產業的引進,對于企業來講,投產之后的新產品的研發、技術的改善、投資規模的擴大都離不開企業的可持續經營。因而,對于政府與社會方面來講,塑造一個適合企業發展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我們如果能夠利用資源優勢,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產品開發能力,培育與之相關的新興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發揮其應有的經濟效益;如果可以通過引進南平市在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這一類的非資源型新興產業,以彌補非資源型新興產業方面的不足,來達到對動態比較優勢產業的培育,逐漸達到補齊產業結構方面的短板,就有可能提升相關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南平經濟的整體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