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媛 汪 莉 諶從全
作為一種批判性話語,媒介批評不僅被認作是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①,也是專業權威的建構策略②,同時還可以借此培養公眾鑒別和批判的能力③。然而閱讀現有的媒介批評成果后發現,中國媒介批評的發展仍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媒介批評與新聞批評、新聞閱評之間的關系不明晰,媒介批評的對象和界限不明確等。本文要探討的就是媒介批評的對象、層次以及方法問題。
據整理,將樣本以批評對象區別為12 類,如表1 所示。

表1 2010—2019年《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專欄主題分布情況表
由此可以看出,2010—2019年《新聞記者》上刊載的媒介批評以大眾傳播活動為本位,批評對象基本涵蓋了媒介產品、媒介行為、媒介現象、媒介制度以及媒介文化等各個方面。而在這其中,批評對象又主要集中于業務探討和新聞事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在業務探討方面,10年間新的媒介形態不斷涌現,媒體轉型壓力徒增,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媒介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失范行為,國內學者和從業者就此展開了廣泛的批評。如2013年1月4日,河南蘭考縣城關鎮一居民樓發生火災,袁女士收養的孩童中有7 人不幸喪生,此前袁女士因為收養棄嬰收獲社會贊譽。當年2月的《人物》雜志刊出特稿《厲害女士》描述了一個與此前報道大相徑庭的袁女士形象,引發了極大爭議。《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專欄為此刊出3 篇文章進行批評。《“較勁兒”新聞大可不必》一文指出該報道在報道過程中“主題先行”,“除了主觀性斷語,還大量使用了轉折句式,先自樹標靶,然后以毋庸置疑的口吻暗示讀者,他們接下來讀到的才是真相”。不僅如此,該文還對《人物》雜志報道的行文進行詳細的解剖,進而指出該報道“上帝視角的自大和膚淺”。《從“厲害女士”看媒體立場預設》一文則主要關注該報道中存在的“立場預設”,指出報道主觀推理過多,證據掌握不充分。《批判性人物報道的操作策略》一文則在指出報道問題后進一步指出,人物報道需要將人物放置在特定環境下進行考察,避免報道片面化。除此之外,業務探討層面的媒介批評對象還包括新聞攝影、新聞標題、記者采訪行為、新聞直播等。
在新聞倫理道德方面,新聞攝影圖片常被作為批評對象,如2010年,圖片《挾尸要價》奪得了中國新聞攝影最高榮譽金鏡頭獎。對此,《“挾尸要價”的公開發表和評獎有悖新聞職業道德》一文指出,該圖片將死難者曝于公眾目光之下的行為嚴重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災難報道中的倫理問題也常被討論,《途中道德:災難報道的時間倫理》一文就災難報道中的采訪與救災存在的時間倫理沖突展開論述。除去業務探討與新聞倫理道德,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媒體責任以及日益突出的新聞娛樂化現象等也是媒介批評關注的重要話題。
據整理,樣本中媒介批評的展開層面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9年《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專欄展開層面分布情況表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在以《新聞記者》為代表的我國專業期刊上刊出的媒介批評文章中,媒介現象批評是其核心領域,媒介行為和媒介文本則是次要批評領域,而媒介體制和媒介文化層面的批評則相對薄弱。
自21世紀以來,中國媒介的發展受到市場化力量的影響,面臨技術沖擊和轉型壓力,新事物與新問題相伴而生。媒介批評較多的主要是新聞炒作問題。新聞炒作是指新聞發生和傳播過程中,新聞提供者或者傳播者有意識地預設或者引導、強化部分新聞要素,以達到吸引受眾注意的一種新聞運作手段。《學術爭辯中凸顯媒體輿論的浮躁與膚淺》一文以汪暉涉嫌學術抄襲事件為例,指出媒體刻意夸大學術爭辯中的沖突,進而將其演變為一場社會事件。新聞娛樂化是消費主義對新聞業的過度滲透,對此《娛樂報道不能丟失“主心骨”》以阿凡達報道和章子怡“多重門”事件為例展開批評,指出底線被“虛化”、報道被“經濟”是新聞過度娛樂化產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虛假新聞、新聞過度迎合受眾等現象也被納入了媒介批評視野中。
當然,作為從新聞閱評發展起來的一種批判性話語,媒介文本和媒介從業者也是重要的批評對象。《“律師李莊案”首篇新聞報道剖析》《有亮點,也有敗筆:簡評〈新聞聯播〉“嫦娥二號”發射直播》《群體沖突報道中的事實選擇與偏見消弭》等文章聚焦新聞文本本身,或新聞的具體操作方式。《記者豈能如此忽悠采訪對象》一文中,作者則是以自己“被PK”的經歷現身說法,指出當前一些記者故意曲解采訪對象的話語,為了吸引注意刻意制造沖突的不當行為。
根據媒介批評的寫作方式,筆者大致將樣本中的媒介批評分為三大類:新聞閱評式、新聞評論式和學術論文式。
新聞閱評是對報道所進行的評議、評價或推介的一種科學機制和方法④,也常被稱作報刊批評。新聞閱評在一定時間里常被當作報業內參資料供內部傳閱,因此針對的是具體的新聞文本,它直截了當地指出報道中存在的問題,沒有具體的批評方式。但這一類文章論述具體,批評有力,媒介批評因此繼承了新聞閱評的某些特點。在樣本文章中,陳力丹的多篇文章都屬于新聞閱評式批評,如在《新聞從業者對職業道德的無知和淡漠令人愕然》一文中,作者詳細還原南都臥底替考事件、陳道明改稿事件、克拉運河假新聞事件、中國護照免費登機虛假報道事件中的細節,再對照《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談中國新聞工作者群體存在的倫理失范現象。這樣的批評方式切口較小,指向明確,論述集中有力,幫助媒體發現問題并及時匡正。
新聞評論式媒介批評,主要借鑒新聞評論文體,以某個新聞事件或者新聞現象為切口,就事論理,就實論虛。如《不宜超越這條底線——兼談報刊轉載失范種種》一文,以“發表一篇文章,是傳播一份思想。倘若得到轉載,就是不虞之譽,分外收獲,最可喜”引入,再談及自身文章遭遇非法轉載的經歷,進一步指出媒體在轉載文章時刻意遺漏、修改原文,最后總結。新聞評論式媒介批評,在內容上將個人體悟與媒介現象結合,在寫作手法上,也往往由某個事件或文體為由頭,分析利弊,指出原因,思考對策。
相較于前兩類,學術論文式媒介批評更具“學理性”,主要表現在:在理論上,注重引入相關理論對現象進行解析;在方法上,注重借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理論借鑒上,雖然業界學者已經指出可資媒介批評借鑒的“黃金十理論領域”,然而在樣本文章中,理論討論大都局限于新聞傳播領域之內,如新聞真實性理論。此外,倫理學理論如“公開問責”“途中道德”等也被引入媒介批評討論中。在研究方法上,個案分析和文本分析是樣本文章中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方法注重描述和詮釋,在批判性上則有所欠缺。
本文對《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專欄2010—2019年共66 篇文章進行了分析。
首先,在媒介批評的對象選擇上,當前的媒介實踐出現的眾多問題都得到了觀照,其中以業務探討和媒介倫理問題為主要議題,對媒介轉型期間出現的虛假新聞、新聞消費主義盛行等問題也作了回應。然而,正如董天策2009年所指出的,當前媒介批評主要集中在對文本、行為、現象幾個層面的批評,而對媒介體制、媒介技術和媒介文化的探討則相對較少⑤。伊尼斯及麥克盧漢早就強調媒介技術的重要影響力,甚至提出了“媒介即訊息”的論斷。事實上,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介形態的出現,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傳播格局,而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以及5G 等技術也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發展。作為一種批判性的話語,如果媒介批評不能進行及時回應,對媒介技術及其產生的媒介文化進行反思性思考,那必將影響媒介批評的深刻性。
其次,在媒介批評的方式上,當前的媒介批評多從文本、行為和現象層面展開,且批評方法多以個案分析、文本分析為主,雖針對性強,但往往都只觸及文本、行為等微觀層面,對媒介體制、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層面的批判相對較少,使得媒介批評的批判性較低。其實法蘭克福學派的許多著作都為我們指明了批判路徑。另外,在進行媒介批評時,鮮有人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這導致其批判很多時候缺乏說服力而難以深入。
總之,媒介批評不是簡單的“批評媒介”,批評是為了更好地當“啄木鳥”,助推行業健康發展。正如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言,批判的目的并非是要否定,恰恰相反,是要確立作為一門科學堅實基礎的原理。當前中國的媒介批評實踐正在向體系化、科學化發展,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需要媒介批評先行者與后來者共同努力。這是媒介批評由“批評”走向“批判”的必經之路,雖任重道遠,但也必須為之“上下求索”。
注釋:
①董天策.媒介批評:新聞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新聞理論教學札記一則[J].新聞界,2001(04):31-32.
②謝靜.媒介批評:專業權威的建構策略——從新聞專業主義解讀美國的新聞媒介批評[J].新聞大學,2004(03):40-44.
③姚君喜.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9.
④劉祖禹,胡文龍.新聞閱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⑤董天策,劉薇.當前媒介批評實踐的議題分析——以新聞專業期刊“媒介批評”專欄文章為樣本[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05):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