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望紅
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5個教師節。教師節的意義在于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尊師重道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教師對學生的約束力是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保障。今年6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第14條指出,要“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堅決維護教師合法權益”。這一意見從國家層面維護了尊師重道的傳統。那么,值得探討的是,我國應當如何明確和保障教師享有合理合法的教育懲戒權?
發達國家在教育懲戒權上做出了細致規定,比如美國規定中小學教師享有搜查扣押權、預防干預權、校內訓導權、離校停學權等;日本對嚴令禁止的體罰行為、被許可的懲戒行為以及合法的正當防衛行為進行了清晰界定;韓國通過《學校生活規定預示案》規定教師能夠給予違紀學生一定程度的體罰,并對體罰的對象、方式、程度做了細致的限制性規定。
我國在教師懲戒權立法上尚存在不足,《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未成年人,但忽視了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和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合理懲戒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有必要盡快將確定教師懲戒權提上法律議程,使處理懲戒糾紛有法可依。
學校是國家的教育機構,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如果學校和教師缺乏權威性,那么教育的知識傳輸就會出現問題。在出現懲戒糾紛時,有關部門一定要明辨是非、厘清責任,在調解糾紛過程中做公正的裁決者,不偏袒教師,但同樣也不偏袒學生及其家長,避免“不出事”邏輯挫傷教師在教學管理中的積極性。
有關部門應建立懲戒糾錯機制和事后追責機制,在教師使用懲戒權出現問題時進行及時糾偏,避免以偏概全。教師隊伍的主流是積極正面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少數極端個體。有關部門應當就事論事地處理懲戒糾紛,避免為了預防而限制其他教師正常使用教育懲戒權,從而束縛教師手腳。
學校是教育第一線,管理事務既簡單也復雜,簡單之處在于目標單一,復雜之處在于主體多元,管理工作復雜。教育懲戒矛盾往往不只是因懲戒問題而起,有的與教育質量有關,有的與利益有關,有的與教育競爭有關。有些家長有其他的教育訴求,但是缺乏表達訴求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故而以教育懲戒作為借口來達到自身的目的。在應對復雜情況時,學校應有自主解決和回應學校內部問題的空間和權力。一方面為教師合理合法懲戒和引導學生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嚴格學生管理,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紀律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明確教師的懲戒界限,預防濫用懲戒權。對于出現嚴重后果的懲戒事件,學校應嚴肅處理,追究相關教師的責任,同時做好其他教師的預防教育和學生的疏導工作,確保其他教師繼續積極管理和教育學生。▲
(作者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