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德
摘 要: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人口流入城鎮,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農村已成為當今中國老齡人口養老問題的薄弱環節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醫養結合養老經過國家政策倡導已在部分城市地區探索,現逐漸在農村地區鋪開,在農村應對老齡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該文從農村醫養結合養老的實踐探索出發,對農村醫養結合養老發展中面臨的收入偏低、社會認識偏差、監管體系滯后、人才培養薄弱、醫養結合困難、醫保配套不足等諸多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社會宣傳、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政策法規、培養人才隊伍等對策建議,以期對農村醫養結合養老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農村老齡化;養老;醫養結合
中圖分類號 R197.1;D669.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5-000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養老事業指明了方向。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流入城市,農村“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在農村人口的比重和總量不斷增加,傳統的居家養老難以有效滿足農村老人養老的需求。醫養結合養老作為一種農村新興的養老方式,自提出和運行以來,日益成為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化解農村人口老齡化風險的有效途徑。
1 農村醫養結合實踐探索
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的文件中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1]此后,又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等文件,對醫養結合養老提供了政策指導和保障。
在政策的推動下,全國各地醫養結合養老快速發展。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有近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100余萬張床位。農村醫養結合在此背景下也得到了推廣發展,形成了較為典型的4種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一是醫療機構開辦托老病房或養老公寓模式。以鄉鎮衛生院為依托,執行醫院病房管理模式,配備專業的醫護人員,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病理特征進行專業醫護。二是養老機構內部設立醫療機構模式。在養老機構內部增加醫療資質,在為老年人提供養老照科服務的同時提供一定的醫療服務。三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模式。與鄉鎮衛生院、民辦醫院等建立合作關系,主要內容包括醫院的醫護人員定期到養老機構為老人體檢、看病和護理,健康檔案,建立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四是拓寬居家養老模式,即以“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為基礎,由鄉鎮衛生院調配鄉村醫生、執業醫師、勞動服務人員為生活不便的居家養老人員提供上門服務的工作模式。
2 農村醫養結合面臨的困境
當前,農村醫養結合養老不僅面臨著老人經濟收入較低、社會認識偏差等主觀因素的制約,而且受制于監管體系滯后、人才培養薄弱、醫養結合困難、醫保配套不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面臨著諸多困境。
2.1 經濟困境 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農村老人沒有健全的養老保險收入,多數還是依賴土地微薄收入。特別是一些長期慢性病老人已喪失勞動能力,無穩定收入來源,更多的是依靠子女扶持,獲得收入有限。經濟困境是制約農村醫養結合的最大制約因素。
2.2 認識傳統 農村老年人傳統的養老觀念還是愿意居家養老,雖然鄉鎮設立有公立養老院、敬老院,還有少部分民營養老機構,但90%以上進駐的是農村“五保”和少部分城市“三無”老人,社會老人床位的入住率低。
2.3 監管困難 醫養結合工作涉及民政部門、衛健部門、醫保部門,其中民政部門負責養老機構相關工作,衛健部門主管醫療機構,醫保部門管理醫保定點和報銷工作,于是就形成了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2]。多頭管理使得政策難以實現協同,阻礙了養老和醫療資源的有效銜接,不利于醫養結合工作的順利開展。
2.4 人才缺乏 基層公立養老院、鄉鎮衛生院普遍財政投入不足、規模小,標準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程度低,老年診療和護理服務不及時、不專業,缺少專業老年病科和護理人才,大部分老年人日間照料、慢性病診療養護、失能康復護理得不到保障。另外,養老護理和服務工作環境差,工作強度大,但薪資福利水平低,只能降低養老護理人員的準入門檻,導致從業人員普遍學歷低、素質差、年齡大,大部分是農村閑置勞動力。
2.5 結合困境 由于養老機構的入住對象基本都是高齡或失能、半失能等患病老人,不少身患心血管等易再次疾病,醫養結合存在與入住對象及其家屬產生醫療糾紛的潛在風險。出于風險回避,許多醫療機構缺乏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另外,過度醫療資源向城市大醫院集中,農村和城市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優勢醫療資源無暇顧及養老服務,農村老人對基層醫療不信任。
2.6 制度困境 發展醫養結合,必須確保醫養結合中各類醫療機構納入醫保的覆蓋范圍。但目前養老機構中開設的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單位、實現醫保報銷仍有一定的難度,這加大了老年人看病的經濟負擔,不利于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3]。同時,長期護理醫療保險制度仍處于試點起步階段,在資金籌集、保障人群等方面還不盡人意。
3 進一步完善農村醫養結合的對策建議
農村醫養結合養老作為傳統農村居家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必須結合農村實際,在精準施策上下功夫,找準突破路徑,努力在農村醫養結合養老需求和供給服務體系上久久發力,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1 加大宣傳力度 醫養結合是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高齡化趨勢的有效措施,是發展農村養老健康事業與老齡產業的關鍵措施。因此,相關部門要發揮引導功能,在全社會大力破除醫養各守其界傳統觀念,積極向農村老年人宣傳普及醫養結合,消除思想認識偏差。
3.2 優化資源配置 深化政府職能改革,消除養老和醫療系統多頭管理局面,強化民政、衛健委、醫保等部門分工協作,建立聯席辦公協商共同推進工作機制,開通流暢的醫養結合雙向轉診渠道,推進養老和醫療資源的深度融合。
3.3 完善政策法規 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擴大醫養結合的財政支持,提高農村老人高齡、養老等相關補助[4]。加大相應的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放寬養老服務資格準入,積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醫養結合。建立健全醫養結合法規制度,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法律文件的方式制定具體的政策方案和推進措施[5]。
3.4 加強人才培養 制定完善醫養結合,開展業務資質認證綠色通道,加快醫療人才和養老工作人員的互聯互通,培養新型醫養結合人才[6]。同時,加強在職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養老護理隊伍的工作水平與素質;提高養老護理工作人員待遇水平,破除對養老護理工作偏見,樹立養老護理人員正確的擇業觀。
4 結語
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是農村應對老齡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從農村醫養結合養老的實際困境出發,深刻剖析困境產生的主客觀因素,依賴科學合理的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頂層設計,深化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優化城鄉醫療資源分配,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建設中,才能讓農村老年人安度晚年。
參考文獻
[1]牛博杰.淺析“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及對策[J].人力資源開發,2016(16):173.
[2]張曉杰.醫養結合養老創新的邏輯、瓶頸與政策選擇[J].西北人口,2016(1):105-111.
[3]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4]鄧大松,李玉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與模式創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07-114.
[5]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9):129-136.
[6]孟丹.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研究[J].現代商業,2017 (23):173-17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