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山
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火熱,人才缺口成為了熱點話題。

這是一個智能時代!
人臉識別支付、車牌識別停車、掃地機器人……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的應用已無處不在,并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
在智能家居領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為智能家居行業提供了爆發式增長的可能。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臺,基于物聯網技術、軟件系統、云計算平臺構成的家居生態圈,并通過數據收集,分析用戶行為數據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和消費升級趨勢的日益明顯,智能家居在受到各個新興領域關注的同時,也在呈現急速發展的態勢。目前,在智能家居領域,家電行業智能化較多。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是智能化需求最高,也是潛在市場最大的智能家居產品。IDC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智能家居設備全球市場出貨量將達到9.397億臺,年平均復合成長率(CAGR)將達18.5%。
在國內,智能家居發展勢頭同樣十分迅猛。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智能家居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65.32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從市場占比來看,智能家居品類中智能照明、家庭安防、智能家電、智能影音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家電類產品占比最高,其中智能空調、智能冰箱和智能洗衣機三者市場占比合計超過70%。
作為物聯網應用中的朝陽產業,智能家居行業近些年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為這個行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早在2012年年初,國家便已將智能家居列入“十二五”規劃的九大產業之中。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也將智能家居列為未來中國高新技術發展領域的重點方向之一。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正式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7年12月,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計劃中指出要加大培育智能產品的力度,優先推動智能家居等產品的突破。在智能家居產品方面,“支持智能傳感、物聯網、機器學習等技術在智能家居產品中的應用,提升家電、智能網絡設備、水電氣儀表等產品的智能水平、實用性和安全性,發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潔具等產品,建設一批智能家居測試評價、示范應用項目并推廣。到2020年,智能家居產品類別明顯豐富,智能電視市場滲透率達到90%以上,安防產品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在《意見》的第二部分,“構建更加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壯大消費新增長點”的分項中提到了信息消費升級的問題。“加快提升新型信息產品供給體系質量,積極拓展信息消費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升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產品,重點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中高端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超高清視頻終端、智慧家庭產品等新型信息產品,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汽車、服務機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費產品。創新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各類便民惠民生活類信息消費。”
另一方面,隨著家居行業的不斷擴展深化,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眾多企業加快了在智能家居領域布局的步伐。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產品、可穿戴設備、智能傳感器的面世,車聯網、智慧物流、智能家居等細分市場也將開始快速成長。
在智能家居產業迅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力量的驅動。而要想推動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前無論是在AI領域還是物聯網領域,人才稀缺成為各國和各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以物聯網領域為例,據HIS公司預測,未來5年,全球物聯網人才需求量將達1000萬人以上。在我國,當前物聯網產業人才缺口較大,尤其需要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同樣,AI領域的人才也存在著巨大的缺口。騰訊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的人才缺口達到百萬量級,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落地的一大短板。
在我國,情況也不容樂觀。根據高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布》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占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中國卻只有5%左右。《2019年中國AI人才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2年,中國AI人才需求量將增長至594萬。
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火熱,人才缺口成為了熱點話題。
事實上,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迅速發展之際,相關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也備受關注。
培養人才,打好基礎很關鍵,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國,為了解決人才缺少的問題,教育部最先發力。
有關物聯網,教育部在《2015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就首次增加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共有3所大學獲批,即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及中南大學。在《2016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復旦大學等32所高校成為第二批成功申請該專業的高校。
而在人工智能領域,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本著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進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能力的精神,制定了從2020年到2025年再到2030年的“三步走”規劃。
不僅如此,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其中,新增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共有35所,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校有96所,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高校101所。
一直以來,高校被認為是培養人才的主力,而校企合作是解決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巨大缺口的重要方式。
面對稀缺的人才資源,科技巨頭之間拉開人才爭奪戰,企業與高校通過合作加快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東、華為、科大訊飛、搜狗、商湯科技等在內的企業紛紛開啟了校企合作模式。
2018年11月初,阿里云IoT聯合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深圳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鄭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發布了“物聯網大學合作計劃”。2019年6月,河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移動天津公司、華為公司簽署5G創新應用合作協議,和華為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各方依托各自資源,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5G重點應用領域的創新,在幾個合作方向開展合作研究。
對于校企合作,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主任孫方剛表示,建議各地建立“政行校企”聯合培養“生態圈”,由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高校合作、企業參與。讓學生加入物聯網應用項目,參加項目方案撰寫、項目實施、運營維護等環節,在操作中提高技術攻關和創新能力。

2019年4月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13個新職業信息,這是自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這一新職業與當前的全球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包括數字化管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電子競技等。首批新職業的發布,也說明了國家對新興技術和產業的引導和支持。業內專家表示,新職業的發布是行業真正進入落地規模化發展,人才需求體系開始成型的一個信號。
這對于相關領域的人才以及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大好的機會。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曾表示:“AI+IoT是未來的風口。”
未來,人工智能與物聯網領域的熱度將隨著5G的落地應用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雙重推動而得到進一步提升。作為核心資源,相關人才一定會成為各家公司爭奪的對象。可以預見,未來各大巨頭之間勢必會產生一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畢竟,誰擁有的人才更多,勝出的機會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