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黃梅, 陳奇鈺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廣州 510405)
乳腺癌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女性惡性腫瘤,嚴重危害新時代女性的身心健康[1]。化療作為乳腺癌綜合治療的一種全身性治療方法,療效確切,應用廣泛[2]。但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不容小覷,不僅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臨床上最常見的化療不良反應主要有消化道反應,如食欲不振、噯氣反酸、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泄瀉或便秘等,還有骨髓抑制,如全血細胞降低,以白細胞變化最明顯。研究[3]顯示,表柔比星+環磷酰胺(EC)方案對早期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的療效顯著,但較易引起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上急需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本研究結合中醫專科特色,采用穴位埋線的方法輔助治療乳腺癌術后EC化療方案后引起的不良反應,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乳腺科住院化療的5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28例。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6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制定的《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診斷及分期標準[4]。
①女性,年齡18~70歲;②符合診斷標準,病理類型為浸潤性乳腺癌,已行手術治療(包括乳房單純切除+前哨淋巴結活檢、改良根治術、保乳根治術),TNM病理分期為Ⅰ、Ⅱ期;③術后首次化療且行EC方案;④Karnofsky評分≥75分,預計生存期超過3個月;⑤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或精神類疾病,血常規、肝腎功能、心功能、心電圖化療前均正常;⑥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既往有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或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或暈針的患者;④血常規、肝腎功能、心功能、心電圖化療前有異常的患者;⑤近期內接受過相關治療的患者。
2組患者均行表柔比星100 mg/m2+環磷酰胺60 mg/m2(EC)化療方案,每次化療時間為1 d,間隔21 d化療1次為1周期,共化療4周期。
1.5.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基礎治療,即每次化療前30 min給予鹽酸格拉司瓊注射液(北大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41001)3 mg+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靜推止嘔。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穴位埋線治療,即在每次化療前1 d埋線1次,化療4周期,共埋線4次。選穴1組:中脘、氣海、腎俞(雙)、胃俞(雙)、足三里(雙);選穴2組:大椎、關元、天樞(雙)、脾俞(雙)、上巨虛(雙),交替選穴。操作流程:正確選取上述穴位,常規消毒,將000號1~1.5 cm羊腸線置入7號注射器針頭內,用此針頭直刺或平刺入穴位,進針約1~1.5 cm,得氣后,使羊腸線留于穴位皮下組織或肌層內,出針后查無線頭外露,消毒針孔。
1.5.3 常規處理 若白細胞計數低于2.0×109/L時,予皮下注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上海三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20140205)300 μg升白治療;若出現IV度骨髓抑制的患者,采取保護性隔離和抗生素預防感染,隔日復查血常規;若合并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療。
記錄2組患者每次化療后有無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反應。每次化療后第9天檢測血常規,記錄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PLT)和血紅蛋白(Hb)含量,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抗癌藥物常見毒副反應分級標準[5]進行分級評價。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30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9.60±12.08)歲;病程60~192 d,平均(139.53±27.42)d;白細胞計數(5.28±0.62)×109/L;TNM臨床I期18例,臨床Ⅱ期12例。對照組患者28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51.18±12.34)歲;病程62~182 d,平均(142.25±28.31)d;白細胞計數(5.29±0.56)×109/L;TNM臨床Ⅰ期15例,臨床II期13例。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白細胞計數、TNM分期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有1例患者對羊腸線吸收較差,于第2次化療后終止治療,故觀察組失訪1例。最終觀察組29例、對照組28例納入療效統計。
表1結果顯示:在第1~4個化療周期后,觀察組的消化道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化療后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發生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loss of appetite,nausea,vomiting,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chemotherapy n(p/%)
表2結果顯示:在第1~4個化療周期后第9天,觀察組白細胞計數較化療前差值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第1個化療周期后第9天PLT和Hb均有下降,2組患者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考慮PLT和Hb代謝時間較長所致;2組患者在第2~4個化療周期后第9天PLT和Hb均有下降,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乳腺癌,中醫稱“乳巖”,是當代女性最常見、最高發的惡性腫瘤疾病[6]。化療是乳腺癌術后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目前公認的最佳化療方案主要圍繞蒽環類和紫杉類藥物選擇,故本研究選取乳腺癌術后行EC方案患者。乳腺癌術后化療易導致多種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等,均屬于中醫“虛勞”范疇。化療藥物屬毒邪,易侵襲機體,導致陰陽失衡,氣血瘀滯,故治當以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為主。《靈樞·終始篇》曰:“久病者……深內而久留之。”穴位埋線是在傳統針刺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新型針刺療法。本研究選穴主要根據嶺南針灸名家李素荷教授的臨床經驗總結[7]。李素荷教授認為足厥陰肝經循行過乳頭,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分別循行過乳房外側和內側,陽在外陰在內,故女子乳房多與胃相關。任脈為“陰脈之海”,與足三陰經相交會,總攬一身陰經之脈氣,故任脈為女性調和氣血之關鍵。因此,臨床上治療女性乳腺癌術后化療不良反應常以足陽明胃經、任脈為主。其中足陽明胃經又為多氣多血之經,善調消化道及免疫系統相關疾病,故當首選,以達到健脾和胃,益氣生血之功效;同時俞募搭配,交替取之,旨在通督調神,引氣歸元,將任督二脈作為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的關鍵[8]。

表2 2組患者化療后第9天白細胞計數與化療前差值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 of the two groups on post-chemotherapy day 9[-x±s,c/(×109/L)]

表3 2組患者化療后第9天PLT和Hb計數下降陽性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decreasing effect of platelet count and hemoglobin of the two groups on post-chemotherapy day 9 n(p/%)
本研究表明,穴位埋線治療乳腺癌術后化療的不良反應,觀察組在化療期間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每次化療后第9天白細胞計數下降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第1次化療后第9天PLT計數和Hb下降陽性率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主要考慮PLT和Hb代謝周期較長;在第2~4次化療后第9天PLT計數和Hb下降陽性率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總之,穴位埋線可以加強乳腺癌術后患者自身免疫力,保護機體造血機能,降低化療不良反應,提高生存質量,值得臨床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