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國家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依據。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解讀教材是關鍵。教師要想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境界必須認真有效地解讀教材,才能很好地踐行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基于此,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淺談有效解讀小學數學教材的方法,即:把握邏輯關系,追蹤真實背景;理解編者意圖,采取有效策略;弄懂插圖信息,提升教學價值;延伸教材內容,促進個性發展。
關鍵詞:教材;解讀;分數
一、 把握邏輯關系,追蹤真實背景
王敏勤教授曾說過:“教師不管是教哪個年級的,都要把握本門學科整個學段的教材。”教師只有依據課程標準對小學教材進行認真系統研讀,處理好整體知識與局部知識的關系,不能簡單地將教學分成不同年級,否則教師就容易犯淺層次解讀的病癥,忽視教學內容之間的緊密銜接,對學生知識系統性的培養存在一定影響。因此通覽教材是把握知識體系整體脈絡的首要前提。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將分數知識的教學內容分布在不同年段,三下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緊接著到五上分數的再認識、比大小、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五下有分數的加減法、分數的乘法、分數的除法等內容,而分數除法(一) 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分數乘法和倒數等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師只有在深刻領會教材編排結構,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制定出較優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靈活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新知學習作鋪墊。本課教學設計就是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復習倒數、分數乘法及分數四則運算等相關知識,讓學生感知“分數除以整數”知識是分數乘除法運算中的一種類型,同時暗示學生,學習分數除法時,可以借鑒分數乘法中的一些學習經驗、知識進行探究,追蹤知識的真實背景,喚醒學生的舊知,為接下來理解分數除法與分數乘法的本質聯系奠定基礎。
二、 理解編者意圖,采取有效策略
教材中的每個情境、問題、練習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精篩細選保存下來的,它著眼于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需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理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機會。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除了要解讀課標,我覺得與教材進行對話即理解編者意圖也是非常重要的。用不同身份去深入理解編者意圖,教師對教學的處理越得心應手,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在處理分數除法(一)這一課的情境問題時,我不斷地與教材進行對話:“為什么教材按從‘特殊到‘一般的順序編排,學生的學習路徑是否可以直接從‘一般開始呢?為什么北師大版用47÷2這個例子,而人教版卻用45÷2呢?它意圖何在?為什么要先特殊后一般來編排呢?”起初,我是直接對47÷3進行算理教學,大部分學生的課堂反應是不知所措,完全“超出”我的預設路徑。這與我對編者的意圖和學生的學習起點把握不到位導致的,于是我再次試著走進編者和學生的世界,一次次的反問與思考,我明白了編者的意圖。對于這節課的編排是在遵循學生認知和情感規律的基礎上,編者意識到對于小學生來說,直接研究“一般”案例會讓部分學生望而卻步,而“特殊”案例不但降低學生的學習高度,而且為接下來的“一般”案例教學做好前期的鋪墊,編者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教師要理解編者的良苦用心,方能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 弄懂插圖信息,提升教學價值
北師大版教科書設置了四個主要人物。淘氣和笑笑充當學生角色,演繹著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一起進行思考、一起分享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智慧。智慧老人則是為學生提供方法、思路等的指導、一些重要結論的總結提升或是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新問題。機靈狗更多是起到渲染學習氣氛,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重視教材中的細節信息,特別是要搞清楚每個插圖或是插圖旁的標注文字、提示語等內容在新知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一般情況下,教材中的插圖旁的提示信息主要有概念的揭示、方法的提示、結論的歸納等三個作用。當讀到這些提示信息時,老師們要弄清楚以下問題:它是屬于哪種類型?為什么出現在這里?應該如何運用?需要作何提升嗎?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插圖和提示信息所蘊含的教學資源,才能更加明確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和關鍵點,以及提前預知學生認知的困難點,最大化地實現它們的教學價值。
如“你還有別的方法嗎?”“可以借助分數的意義來解釋……”“除以一個不為0的整數,相當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這些提示信息有的是結論的總結,有的是為了突破教學難點進行方法的提示,還有的是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力求算法多樣化……而分數除法(一)這一課的插圖旁的提示信息:“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相當于求47的13”,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點撥提示,學生在這些提示信息的指引下,數形結合進行分析、理解算理,學習的效率倍速提升,教師亦能很好地把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和關鍵點。
四、 延伸教材內容,促進個性發展
小學數學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依據,具有普適性特征,而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個體,學習能力、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教師要立足生本教育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拓展,積極創設符合本班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素材,最大化地發揮小學數學教材的作用,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平臺。
例如,在學生已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后,這時教師可以對法則的應用領域擴大到整數領域。教師通過提問:“整數除以一個不為0的整數可以等于整數乘這個整數(不為0)的倒數嗎?試著舉例驗證。”學生通過舉例驗證發現這種方法也適用于整數除以整數。緊接著教師可以繼續追問:“是不是任何數除以一個不為0的整數都可以等于乘這個整數(不為0)的倒數?你能用字母加以表示嗎?”通過不斷地延伸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學生在一次次的挑戰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任意數除以整數(不為0)都可以等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學生的知識層面出現一個質的飛躍。
總之,教材解讀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證,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點。教師要讀懂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因地制宜地對教材加以改造,不斷補充和豐富教材資源,進而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個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讓課堂教學因“教材的有效解讀”而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陳珠海,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