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高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中體育特長生作為高中生的一個特殊群體,既有來自學習的壓力,更有來自訓練的壓力。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造成很多體育特長生的收獲與付出不能形成正比。因此,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當幫助他們去克服這些客觀困難,引導他們正確地處理好來自學習與訓練的各種關系,轉變以往老一套的訓練方法,更新觀念,探尋出一條培養體育特長生的新思路,從而決勝高考,放飛夢想。
關鍵詞:高考;體育特長生;教育與培養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高考的壓力依然存在。部分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在文化成績不夠突出的情況下,都投入到了藝體考試大軍。隨著各類體育院校的不斷擴招,體育特長生的人數也不斷增加。但是部分體育特長生存在著文化課基礎弱,自律意識不強等問題,直接限制著體育特長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因此,作為高中體育教師,我們要時刻關注體育特長生的學習情況,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加強對體育特長生的教育與培養。
一、 因材施教,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
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以及學習能力都各不相同,專業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對高中體育特長生開展教學時,我們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根據他們不同的特點及學習水平,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比如在進行排球項目的教學時,對于一些排球基礎較好、從小就開始練習排球的同學,我們要多給予一些技術上的訓練,增強其在接發球、墊球等方面的技巧,而對于一些排球基礎較差,接觸排球比較晚,在高中才決定走體育特長生道路的學生,我們要給予一些基礎性的指導,比如接發球、墊球的基本動作等等。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會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避免出現“一刀切”教學模式中出現的“吃不飽”或者“不夠吃”的現象。此外,在考前很多學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等,這時作為教師,要與學生多溝通,了解到每個學生產生焦慮的原因,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樹立他們堅定的信念,從而保證高考中充分發揮訓練水平。
二、 注重學生的德育教學,奠定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先成人,才能成才,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如果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特長生的培養也只是一種升學手段,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長期以來,體育特長生給人的印象就是文化課成績不佳,自律意識差。因此,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幫助學生樹立“全面發展”的體育觀,并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首先,我們要加強家校聯系,對于學生身上所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尋求合適的解決辦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及時發現并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是點滴進步我們要及時給予表揚,要特別關注各種比賽尤其是運動會等能充分體現其能力的場所,都是我們進行教育的契機。其次,我們要根據學生運動訓練的特點培養他們堅毅、自信與頑強拼搏的意志,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對于違反班級管理制度,不按規定的時間進行學習與訓練,經批評教育仍不能悔改的學生,我們要按照制度規定給予相應的處罰,絕不姑息遷就。
三、 科學安排訓練,形成完整的訓練體系
作為體育教師,要想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就要對體育特長生進行不斷地觀察并做好數據記錄,對運動訓練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不斷地完善訓練計劃。在對體育特長生的培養訓練中,首先我們可以采用分階段訓練的方法,逐步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開始階段要對學生進行以速度和力量為主的全面身體素質訓練,輔助以柔韌性和協調性訓練,增強其生理運動機能;然后進入提高階段,逐漸增加學生的運動量和運動難度,在進一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以技術性訓練為主;在沖刺階段,應加大對學生所選方向展開專項訓練,緊緊圍繞體育加試的項目展開訓練。其次,在制定訓練計劃時,我們要對學生的身高、體重、體質等進行全面地測試,掌握學生原來的水平,參照學校傳統的訓練項目,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最后,運動訓練作為一門科學性極強的工作,要想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通過入學考試,我們就必須抓住訓練的重點,確立學生的主要訓練方向。比如在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方面的訓練時,就要牢牢把握速度、耐力和力量這三個要素,只要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穩步提升,身體素質便會自然而然地增強。
總之,高中體育特長生的教育與培養是一個系統而漫長的過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體育特長生的道路。因此,作為高中體育老師,我們要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加強對體育特長生的培養,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建科學合理的訓練體系,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培養,根據學生的訓練情況實施調整訓練計劃,實施差異化的訓練方式,以提高特長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為高校輸送更多的優秀體育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衛華.淺析高中體育教學中如何提高體育特長生訓練效果[J].亞太教育,2016(22).
[2]劉旦.高中體育教學中提高體育特長生訓練效果的方法探求[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2).
[3]房軼丹.高中體育教學中體育特長生訓練效果提升的策略分析[J].高考,2016(18).
作者簡介:
袁文剛,甘肅省蘭州市,蘭州西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