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教學是中學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UMU互動平臺可很好實現教學信息化,教師可利用UMU平臺構建一個良好的互動教學環境,學生可方便獲取教學資源,可以課前學習微課,課前自測,課堂拍照上傳學習成果。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可以精確把握學生做題正確率。UMU平臺可使教學高效進行,可大大加強師生互動。
關鍵詞:UMU互動平臺;信息教學;中學化學
一、 前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探究式、參與式教學。目前,“互聯網+”下的互動式教學已成為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教師可以利用UMU平臺構建一個良好的互動教學環境,讓學生課堂課外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21世紀是智能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位居全球第一,達到13億。本文將UMU平臺與中學化學教學融合,旨在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與能力,同時讓教師更好地監控與改善教學效果。
二、 UMU的概念及功能
UMU平臺是由優慕公司研發的互動式教與學的平臺,教師在UMU平臺創建課程,可通過多種互動方式邀請學生進入課程,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后可得到及時的反饋。
登錄UMU互動平臺有兩種方式,在線登錄https:∥www.umu.cn/model/home,或者通過手機App UMU登錄。成功登錄后,教師可在平臺上創建課程,創建課程有兩種方式,添加課程內容和添加互動環節。成功創建課程后,分享課程給學生,學生可進入課程自主學習,教師可及時得到學生學習結果反饋。
三、 UMU教學應用模式
利用UMU互動平臺創建課程,以兩個模塊開展:添加課程內容和添加互動環節。其中添加課程內容有6種形式,分別是添加文章、添加文檔、添加視頻、添加微課、添加直播、添加圖文。添加互動環節有8種形式,分別是添加問卷、添加簽到、添加提問、添加討論、添加拍照、添加作業、添加抽獎、添加游戲。筆者以《醛》的教學為例,闡述如何將UMU互動形式應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上。
(一) 課前學習
1. 課前微課
教師課前創建添加微課《醛的結構特征和命名》《醛的化學性質——銀鏡反應》,學生學習兩個微課,掌握醛的結構特征和命名、醛的化學性質——銀鏡反應,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學生課前觀看微課,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筆記,上課重點探究。
2. 課前自測
為檢測學生課前預習情況,教師課前借助UMU考試環節創建題目,題目形式可為單選題、多選題、開放式題目。學生作答完題目,結果可即時反饋到教師端。并且UMU會自動顯示各選項作答人數,教師可在課堂通過大屏幕形式顯示。
(二) 課堂互動
1. 課堂合作探究——添加討論
合作探究是形成群體智慧的基礎,有利于學生知識建構由個體向社會化轉變。筆者所在學校學生采取分組學習模式,6~8人一組的規模,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方式將全班同學分為9個小組。圍繞“醛化學性質——銀鏡反應”這個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以小組長為核心開展5分鐘的討論。在小組成員達成共識后,由小組長掃碼進入教師設置的討論空間,并以文字方式將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以文字方式輸入平臺,UMU互動學習平臺對各小組討論結果進行關鍵詞提取并呈現在教學大屏幕。
2. 分組實驗,展示成果——拍照上傳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動手實操,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掌握化學反應本質。學生在課堂合作探究環節已經認識到醛基具有還原性,可被O2氧化,可被弱氧化劑氧化,銀氨溶液是典型弱氧化劑,如何突破醛和銀氨溶液反應,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學生課前已學習微課《醛的化學性質——銀鏡反應》,已知道實驗原理、實驗目標、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為讓學生從宏觀層面觀察實驗現象,激發學習興趣,再從符號層面書寫化學方程式,掌握實驗原理,開展學生分組實驗。各小組開展7分鐘實驗,制備3支銀鏡試管,并以組為代表,將本組成果通過拍照形式上傳到平臺,隨后,每位同學都可以觀察其他組員的實驗成果,并為成功的成果“點贊”。限時結束后,教師可將9組上傳的成果通過大屏幕顯示,每個作品附有組名及點贊數。
(三) 課堂小結,勾勒思維導圖——拍照上傳
課堂小結旨在指導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知識內化。教師在課前創建課程添加拍照上傳思維導圖環節,讓每位學生通過課前自學,梳理本節課知識網絡,形成思維導圖,并將思維導圖拍照上傳。教師挑選最有代表性的思維導圖,通過大屏幕顯示,以供其余學生參考。此舉,真正實現學生主體,教師指導的教學效果。
(四) 課堂鞏固訓練——限時做題
為精確把握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師在課前創建課程添加考試環節,設置3道課堂鞏固訓練題目,當場發送給學生。
四、 總結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日漸智能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必然是日后教學趨勢。UMU互動平臺帶來的師生互動,使課堂充滿樂趣、使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使學生便捷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2]盛津芳,董科,李龍等.基于Web的學生反饋系統的構建及在高校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5(1):48-54.
[3]魏朝夕,冀鋼.互動教學中的矛盾分析及解決方案[J].教學與管理,2011(21):67-68.
作者簡介:
楊觀月,廣東省湛江市,湛江市愛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