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晶
摘 要:以《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作為研究個案,結合二十四節氣詩詞,探討《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創新之處對于開展小學生詩歌活動的啟示,以豐富詩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積累節氣詩詞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變接受式為創新式、變被動記憶為自主獨立學習,使教師的教學模式向開放性、創新性、探索性方面發展,以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多元誦讀;詩畫互動;競賽
一、二十四節氣文化與詩歌教育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旨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掀起了國人學詩、讀詩、誦詩的社會熱潮,我國傳統詩詞文化又煥發出新的活力。這正說明我國的古典詩詞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了開展古詩詞活動式教學的新思路。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來源于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二十四節氣詩詞更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其源于生活、貼近生活,既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也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懷。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曲賦、名篇佳作不可計數,在沒有氣象監測的年代,古代的詩人們能靈敏地從自然現象中感知季節的變化,在詩詞中借景抒懷,于詩作中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的生活場景與民風民俗。
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古詩詞教育,能促進學生感悟節氣的文化魅力,提升學生的古詩詞文化涵養,進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節氣詩歌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現狀
1.學生對于節氣詩詞學習缺乏興趣
古詩詞雖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識記。但由于古詩距今年代久遠,學生在接觸古詩詞時,往往因為詞句晦澀難懂而產生畏難情緒。此外,二十四節氣文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缺乏普及,因而,機械性地背誦積累節氣詩詞,無疑是學生最反感的學習方式。
2.教師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教師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在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填鴨式講解”,學生則“被動式接受”;或者全程采用“問答法”,學生則“機械性應答”。在對詩詞中的節氣文化介紹時,教師一味講解,稍顯乏味。單一的教學形式不利于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學生除了記錄筆記外,學生既感受不到詩歌的美,也無法領悟詩詞中節氣元素的文化魅力。
三、《中國詩詞大會》對開展節氣詩詞活動的啟示與實施策略
1.多元誦讀,讓孩子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經典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大量誦讀古詩詞,尤其是有感情地誦讀這些經典,學生不僅能夠與古人對話,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同時增添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在《中國詩詞大會》的開場環節中,預備團、百人團以及主持人或以詩句作引,或詩以歌之,詩詞文字之美,就在那鏗鏘有力的齊聲朗讀、那字正腔圓的旁征博引中,使我們為之震撼。
教學古詩詞,要特別重視誦讀,而讀是有層次的。首先,在教學古詩詞伊始,以教師的范讀為先,教師要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順詩句。古詩詞里往往會有學生不認識的生僻字、通假字等。通過教師的范讀,一方面消除學生對古詩詞文字讀音的晦澀感與陌生感,另一方面,學生于字詞停頓間,感受古詩詞文字中的節奏美。如《桃夭》句式回環往復,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在多形式朗讀中,學生能體會詩詞的節奏美。其次,采用古詩新唱的形式,使詩以“歌”之,指導學生唱出詩歌的美感。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古詩新唱這一形式得到廣泛傳播。7歲女孩李尚容唱《春夜喜雨》,同樣是7歲女孩譚心霈唱《笠翁對韻》、夏昆以吉他彈唱的方式將李白的《上李邕》演奏了出來,通過聲調、節奏和詩的結合,將李白的壯志展現得淋漓盡致……古典詩詞本身就是依韻而作,富有詩歌的音樂性。因此在教學時,可以搜集古詩新唱的音頻資料,精心挑選簡單明了的調子,與學生一起吟唱古詩。如,《新學堂歌》收錄了20首作曲家谷建芬創作的古詩詞歌曲,歌曲大多一字配一音,符合童聲特點,便于孩子學唱。詩言志,歌詠言,當詩詞文字化為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愉悅,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情感,激發興趣,還可以方便學生直觀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古詩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形式簡單易行,深受學生的喜愛,既減少了詩詞識記困難,也促進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音韻美。
2.詩畫互動,讓孩子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對王維詩歌與繪畫藝術的評價被廣泛地應用于詩歌評論中。由此看來,詩與畫,不分家,都具有相通的藝術情趣。
《中國詩詞大會》將“詩畫合一”的美學追求應用到了節目中,選手根據現場圖片搶猜詩句。其中康震老師在比賽現場以簡筆圖畫出題,用鮮明的色彩與簡單的線條組合表現意象,傳達詩歌的意境。如在表達“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畫面時,先勾畫出三間茅屋、青草,再用寥寥數筆畫小孩臥著的腿,當畫出一半蓮蓬時,選手們就猜出了正確答案。簡易明了的畫卻讓廣大觀眾感受到古典詩詞美的意境。兒童思維以形象具體為主,容易被色彩鮮明、形象直觀的事物吸引,形成第一印象。因此,借鑒節目的形式,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詩詞中的意象,在讀詩時敞開心扉去想象和感受,加入詩畫互動中來,用最簡單的線條與色彩,呈現詩歌背后的畫面。
驚蟄過后桃始華,在與學生初讀詩人張志和的作品——《漁歌子》時,我以“畫”為切入點,請學生邊讀邊圈畫詩歌中的景與物,學生很快就能圈出“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圈畫后,請學生課堂作畫,用最簡單的“火柴人”畫漁翁,用最利索的線條勾勒景物,并且只需為自己認為全詩最美之景或最突出之物配色。課堂上,大部分學生用4分鐘左右便完成了一幅《春季漁翁垂釣圖》,并且在后面討論“漁翁為何不須歸”“駐足的詩人此時懷著怎樣的心情”環節中,學生興趣盎然,津津樂道。此外,在鞏固復習、檢測詩詞背誦時,我精心設計“畫中藏詩”環節,以猜謎的方式激發學生整首背誦古詩詞的積極性。有了前面詩配畫的鋪墊,《漁歌子》的詩歌意境已深深留在學生的心中。在復習階段的猜謎環節,學生能快速地調動頭腦中的形象記憶,并化作抽象語言,猜對詩名背出整首詩詞。通過詩畫互動,以加入想象鋪展畫面的方式,代替傳統的翻譯講解,使學生得以與畫中漁翁對話、與旁觀的詩人對話,既能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提高背誦詩歌的效率,又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詩詞的意境、詩人的心情、詩歌的主旨。
3.依托競賽,激發孩子學詩的情趣美
《中國詩詞大會》創造性地將我國傳統的詩詞文化與競技節目相結合,設計“繪畫猜詩”“宮格游戲”“飛花令”等新穎的出題方式,創新了傳統詩詞文化的傳播方式,也增強了學習詩詞的趣味性。“繪畫猜詩”考查答題者對詩歌畫面、意境的理解與感悟;在“宮格游戲”中,選手看到題目后需要迅速辨別一句詩,“飛花令”環節則需要調動答題者腦海中的“詩庫”。獨具創意的出題方式、緊張而又刺激的競賽形式使優美的詩句變得有趣。
兒童時代是游戲的時代,以游戲為依托,有利于搭起兒童學習與生活的橋梁。豐富多彩的競賽形式無疑對學生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也為教師的課堂詩詞教學提供了一些啟示。如組織班級的詩詞大會活動,在活動前期,將班級同學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教師結合節氣,相機設定詩詞大會主題,如設定“桃花”為春分節氣主題詞,以課下作業形式布置學生自行搜集主題詩歌、自行設計“九宮格”題目;在活動課上,利用多媒體教學形式開展“繪畫猜詩”“飛花令”“宮格游戲”,各小組以搶答形式進行積分制“小組爭霸賽”,最后評選出本場活動的“擂主”以及“狀元、榜眼、探花”小組。依托競賽游戲的形式開展課堂節氣詩詞活動,極大地動員全員參與到活動中來,調動了學生積累節氣詩詞的積極性,在趣味競賽中,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記憶能力、辨別能力、反應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對詩詞終身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建立長效學習機制。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借鑒《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與內容,創新節氣詩詞活動的教學形式,讓詩詞教學充滿挑戰性與趣味性,使學生從“要我背”變成“我愛背”,于活動中感受節氣詩詞的文化魅力,提升節氣詩詞活動式教學的實效,讓節氣文化在詩詞活動中得以傳承、發揚。
參考文獻:
[1]《中國詩詞大會》欄目組編.中國詩詞大會[M].北京:中華書局,2017.
[2]肖家蕓.語文活動式教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海艷.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17(10).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