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迪 劉青
摘 要:在美術教學中,應最大限度地保留兒童畫的自身特點,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提高美術教學的趣味性,以及多元化地評價兒童繪畫作品,增強兒童繪畫的自信心,凸顯有別于成人畫作的“童真”要素。
關鍵詞:兒童畫;童真;美術教學;繪畫評價
“童真”即兒童天真的本性。兒童的內心世界豐富充實,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外部環境的獨特認知。繪畫是表現一個人性格情緒及認識感知的有效方式之一,這在兒童中尤為凸顯。兒童會立足現實事物,天馬行空,添加想象,運用五顏六色的畫筆將發散式“童真”想法,作為兒童畫作的“活性要素”,表達呈現在畫紙上。
一、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
由于生活經歷的不同,導致每個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保持這種“童真”的特殊性,是激發兒童畫創作的重要因素。畢加索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怎么在長大之后仍然保持這種天賦。”
針對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美術教師作為美術教育中的引導者,應當尊重其個體認知的差異,與學生保持暢通的交流,有效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繪畫的表達更有深意。
筆者曾經做過一場關于研究兒童畫的講座。講座的內容很簡單,首先欣賞各類夢幻新奇的兒童畫,然后解析兒童畫的創作方法及評價方法,最后揭曉畫作者的年齡。在場教師都很驚奇,無法想象這些充滿靈性的畫作都是由只有幾歲的孩子創作的。大家震撼的不是他們畫的東西有多逼真,而是驚訝于作品呈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是成人畫作無法比擬的。這些畫作不僅體現了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包含了指導老師的能力和耐心。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去聆聽孩子的內心,指導出的作品就會失去應有的“童真”要素,淪為兒童版的成人畫作。所以,只有足夠理解孩子的內心,認同他們的每個筆觸、每塊色彩,在此基礎上,不破壞孩子純真的想法,稍稍來一點“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好的兒童畫作就誕生了。
二、提升兒童繪畫的趣味性
繪畫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幼兒時期,他們的繪畫材料不僅僅限制于畫紙之上,墻壁、地面等都可以成為他們繪畫的場所。兒童畫不拘泥于繪畫技法,逾越了透視、解剖、構圖等一般常規技巧。在造型上,兒童畫通常與所繪畫物體的實際比例差異較大,在色彩構圖等表現形式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點。
自我肯定是提升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幼兒時期的孩子在繪畫中無拘無束,想到什么畫什么,有可能成人看不懂畫面內容,但是經過他們的解釋,就會發現他們的表達包含自身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想法,很有趣味性。從幼兒到兒童,即小學階段,由于自身審美眼光的變化或者家長及教師不合理的引導和要求,會使學生產生不會畫、不敢畫的想法。為了盡可能消除學生的這一顧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盡可能地創造寬松舒適的教學環境,運用自身魅力及有趣的教學設計來吸引學生,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兒童認可、喜歡自己的繪畫方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對繪畫產生興趣,使他們敢畫、想畫、樂畫。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多媒體的運用,賞心悅目的圖片、豐富多彩的優秀作品、一目了然的技法視頻等,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不同類型的題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燃起學生對繪畫濃厚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對生活點滴的情景重現,使學生的腦海中再現具體生動的生活場景,刺激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這些想法加入畫面中,讓兒童畫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三、合理把握兒童繪畫評價
評價小學階段兒童繪畫,不能用“像”或“不像”來衡量其質量,兒童畫的無序、天真、童趣,才是最能體現兒童的“童真”之處的。例如,畫一只綿羊,學生可能會基于喜羊羊的卡通形象,也可能會按照老師給的簡筆畫進行臨摹,但這些都不是學生自己認知的綿羊形象。只有當孩子在面對真實綿羊或者綿羊的影音資料的基礎之上,再去創作時,才算是真正從自己的角度去創作繪畫。可能從成人的視角看,會覺得畫作失真,但這才是一張真實反映孩子主觀意識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優點與不足,為進一步輔導孩子提供了可能。
為了建立學生繪畫的自信心,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畫作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和“童真”。
首先,要注意年齡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充滿幻想、敢于創造的年齡,他們的想象力是不受約束的。但基于年齡段的不同,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同一畫作主題,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釋,從而得出不同的作品。在評估學生的作業時,教師應該有更多的耐心傾聽學生的創作意圖。然后,要注重發掘閃光點。要多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來點評學生作品,讓學生樹立繪畫的自信心,增強對美術學習及創作的興趣。對于作品中還需改善的地方,可以用委婉的評語表達,讓學生清楚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明白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最后,評價主體要多元化。美術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作品評價中,通過不同思維的相互碰撞,充分調動學生繪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兒童畫凝入了豐富的想象力,這構成了兒童畫作最基礎的“童真”要素,教師要善于激發兒童的創作興趣,耐心去了解畫作的內涵,善于發現其中的閃光點,用賞識的語言激勵孩子創作繪畫的自信,引導他們以繪畫這一基本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性認知,在作品中保留應有的“童真”。
參考文獻:
[1]鄭素華.童心與教育[J].中國德育,2017(11).
[2]蒙蒙,海西.有一點童心[J].山東教育,1999(Z3).
[3]陳青梅,彭順禮.激活童真童趣,打造活力課堂[J].教育科學論壇,2014(5).
[4]尹桂明.重拾那份自豪[J].貴州教育,2008(10).
注:本文系宿遷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兒童“生活美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SQ2018GHZD053)階段性成果。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