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
摘 要:黑龍江自古便是游牧民族和各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清朝時期,在清政府的推動下,各少數民族內部與外部之間貿易活動頻繁,形成了朝貢貿易、民間貿易和對外貿易等形式,在貿易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商品類型和獨特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時也將黑龍江的地域文明傳播到中原地區以及周邊各國,這些貿易對溝通黑龍江各少數民族地區、中原地帶以及周邊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黑龍江;少數民族;貿易;歷史貢獻
1 貢貂制度下形成的貿易活動
清朝在東北地區實行“貢貂賞烏林”制度。貂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擁有珍貴皮毛的動物,色澤美觀,為東北三寶之一。貂皮御寒效果極好,而且越嚴寒的地區,貂皮的質量越好,所以歷代統治者對黑龍江地區的貂皮都極為鐘愛。清朝廷將珍貴的貂皮看作是尊貴地位和權利的象征,是皇室的珍貴物品,一可用于皇室穿戴,二可賞給有功之臣,“故東北數千里內,處山野業采捕者,悉隸之”①。雖然清政府對黑龍江流域的索倫、費雅喀等部族都有“歲納貢貂”的規定,但是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執行“貢貂賞烏林”制度的地區則相對集中,即吉林三姓副都統(今黑龍江依蘭縣)管轄的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流域以及庫頁島等濱海地區。除此之外,以齊齊哈爾為中心的黑龍江中上游地區,以中江、會寧、慶元為中心的圖們江、鴨綠江流域等清—俄、清—朝貿易的重要地區,都不在“貢貂賞烏林”劃定的地理范圍內。凡是到寧古塔或三姓地區納貂賦的,一般在每年四至六月。到寧古塔貢貂者,“乘查哈船,江行至寧古南關外泊船進貂,將軍設宴,并出戶部頒賜進貂人袍帽、靴襪、鞓帶、汗巾、扇子等物,各一捆賜之。每人名下擇貂皮一張”②。貢貂者在寧古塔居留期間,每日支應谷米、燒酒、鹽、粘米、豆、馬料等項,不限留住日期。所貢貂皮,寧古塔將軍照數驗收貯于貂皮庫中,匯總送運戶部。三姓取代寧古塔的地位后,每年收藏貂皮數量很大,特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設庫樓三間”③以貯之。“貢貂賞烏林”制度由兩部分構成,即貢貂和賞烏林,貢貂為各少數民族的義務,賞烏林則為清政府對貢貂各民族的賞賜。通過這一制度,當地人民得到清政府的賞賜,這樣的互市使少數民族地區的土特產,如獸皮、鹿茸、藥材、牲畜、木材、山貨等能與漢人交易,得到絲綢、布匹、茶葉等,滿足當地人民的日常所需。這一制度下誕生的市場,使少數民族特產傳到內地,也使內地的先進技術傳入少數民族地區。
“楚勒罕”,漢意為盟會,是索倫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交易的集市,后來演變為當地人民的重要集市,其范圍主要是在黑龍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地區,是黑龍江西北部地區貿易的重要環節。“楚勒罕”始于雍正年間,止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歷經200年。“楚勒罕”是兼有政治、軍事、經濟等內容的盛大集會,每年的五月份舉行,為期20天。“出爾罕者,兵車之會也。地在卜魁城北十余里”[1],也就是位于卜奎(齊齊哈爾)西北20千米的因沁屯(今日的齊齊哈爾梅里斯達斡爾區),這一盟會是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生產成果的交易盛會,同時也是“索倫”④各民族進行貂皮貿易的重要場所,前來趕集的不僅有布特哈、璦琿、齊齊哈爾、墨爾根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民,還有來自山西、吉林的商販和蒙古各族人民,農、牧、漁、獵云集一地,盛況空前。史料記載:“商賈移肆,皮幣山積,牛馬蔽野,集市劃沙為界,各部落人駐其北,商賈、官卒、游人駐其南,中設兵禁。”⑤或云:“五月納貂之期,各部大會于齊齊哈爾城,卓帳荒郊,皮張山積,商買趨之若鶩。”⑥“城西北穹廬遍野,男女雜遝。”[2]楚勒罕集會為期20天左右,所以從遠方趕來的游牧民族商販們便在城西北的嫩江流域附近蓋起氈帳,以便生活居住。城東則為集市,可見商人們都不會放過這樣一個絕好的貿易機會。交納貂賦,為“楚勒罕第一事也”,楚勒罕集會本就是為“貢貂賞烏林”制度而存在的。清政府為其政治和經濟上的目的實行“貢貂賞烏林”制度,并設“楚勒罕”集會,到時黑龍江大小官員皆會到場,對毛皮的等級進行評定,“中陳貂皮,詳視而去取之”,貂皮分為三個等級,其中顏色呈紫黑色、毛發細密、紋理清晰且完整的為上等;紫黑毛疏與黃色毛平的稍差;白色貂皮則為下等劃定好壞等級,選驗十分嚴格。“楚勒罕”上的第二件大事就是進行互市交易。納貂賦后,各族人民“無男女爭買貨物,為一歲之計”,也有的“老嫗坐穹廬外捻麻繩、造樺皮斗易錢”[3]。英和的《卜魁城賦》中提到:“若其大辟市廛,時屆五月,貢貂少余,各輳方物,商賈成集,旗民畢達,蟻聚蜂屯。”
中俄貿易,清朝與俄國人之間的貿易活動在順治時期便已經展開,早期與俄國人的貿易規模較小,主要集中在邊境地區,交易方式也多是以物易物。后來,東北地區由于過度的捕殺,貂類動物數量急劇下降,皮毛供不應求。再加上俄國在歐洲市場上失勢,于是便展開了與中國人的貿易,在交易的過程中,雙方會跋山涉水到對方的國家進行貿易。
2 歷史作用
其一,提供了獨特的貿易產品。黑龍江地理環境多樣,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交錯縱橫,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肥沃富饒,大、小興安嶺物產豐富,正是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市場上獨具特色的商品類型。在“楚勒罕”集市上,天南海北的貨物齊聚一堂,除了齊齊哈爾當地的特產之外,來自中原地區的商戶也帶來了當地的特色商品來販賣,有晉商與達斡爾等族“以貂易釜”;有夏來秋去的河南賣香囊的商賈;有來自天津寶坻城賣“通草花”的商賈;有來自江南地區的毛藍布、竹青布、抽機布等布料;有來自吉林的貨船,載有瓷器等生活用品,貨船到港后便開始傾銷瓷器,隨后貨船向布特哈開去,秋后返航,滿載著的山貨貂皮。實行“貢貂賞烏林”制度下的黑龍江下游地區每年頒賞的錦緞、布料等加在一起,總量是相當巨大的。這些物品不僅滿足了貢貂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改善了他們的衣著條件,而且剩余的物品也成了各族人民再交換的商品。經濟形態的多樣造就了獨具特色的商品,貂皮、水獺、玄狐等名貴皮毛和珍珠、海參及海東青等隨著各種商業貿易傳入中原及周邊國家。
其二,創造了獨特的交通運輸方式。黑龍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嚴寒,且河網密布,但有半年處于冰封期,正是這種氣候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交通運輸方式。夏季降水量大,河網密布,所以當地人可以用船來運輸貨物。冬季河流冰封期長,且降雪量大,于是當地人就開創了一種新的交通工具,用爬犁運輸貨物和人。當地人運用爬犁載物、載人的運輸方式延續已久,清代費雅喀、赫哲等少數民族為省人力,“冬日冰堅,則乘冰床,用犬挽之”[4],除了狗拉爬犁之外,還有馬拉爬犁。鄂溫克、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飼養馴鹿,便利用馴鹿來馱貨物。因此,黑龍江北部、庫頁島等飼養馴鹿的地區都開始使用鹿駝貨物當運輸工具,被稱為“使鹿部”。這種四季皆宜、方便快捷、四通八達的新型運輸方式,解決了當地惡劣的氣候條件所造成的難題,可謂是中國交通史上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創新,推動了黑龍江流域的貿易發展。
其三,推動了文化的傳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既包括漢族人們的文化傳統,也包括少數民族的文化內容。通過一系列的貿易活動,東北地區的特產,如毛皮進入中原,豐富了中原人的服裝,引領了新的審美風尚,貂皮也成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中原地區的絲綢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也帶來了新的服飾文化。貿易的繁盛不僅僅促進了服飾文化的交流,飲食文化、風俗習慣都相互借鑒,并且得以發展。在黑龍江地區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黑龍江地區的少數民族可謂功不可沒。
總之,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長河中,黑龍江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清政府的推動下所展開的各類貿易活動,豐富了東北亞地區貿易商品、交通方式,溝通了各民族之間的感情,傳播了民族文化,對于推進民族聚合、推動邊疆開發和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方式濟.龍沙紀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陳永齡.民族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3](清)西清.黑龍江外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4]傅恒.皇清職貢圖[M].沈陽:遼沈書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