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云
摘 要:在生本教學理念下的略讀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制訂簡明的教學目標,設計簡約的教學過程,采用簡潔的教學方法的前提下不失豐贍,努力追求“教略”而“學豐”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讓略讀課文能真正“略”出精彩。
關鍵詞:生本教學;略讀課;自主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新課程的推行,略讀課的比重隨著學年的遞增,逐漸增加,精讀課文逐漸減少,到了高年級,略讀課文所占的比例與精讀課文旗鼓相當。從數據顯示,新課程更加重視略讀課文的教學。
然而,從本級組老師以及其他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狀況分析,目前略讀課文教學存在著以下三種狀況:一種是沒有精讀課和略讀課之分,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一模一樣;第二種是放任自流,不加指導;第三種是還有的老師,認為略讀課不重要,置之不理,不上略讀課。這些現狀著實讓人擔心,這樣,大大制約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無從談起。我們應該怎樣提高略讀課的有效性,讓略讀課“略”出精彩呢?筆者認為,要從認真地追求“略讀”課的“教略”而“學豐”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著手。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執教的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八單元的《漁夫的故事》一課,談談對略讀課文教學中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略”精講細讀,“豐”自主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的整個實施過程中是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引領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與交流。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應該是略讀課主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應構建開放性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留足時間讓學生自學,教學過程不適合精講細讀,主要應體現在學生的自主感悟上。教師在教學中應只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組織以及點到則止的點撥引導。
如教學《漁夫的故事》一課,在“走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這一環節,我沒有精講細讀,而是提出問題:“漁夫救了魔鬼,魔鬼為什么要殺漁夫呢?漁夫又是怎樣做的呢?”留足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后,通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學習,然后讓四人小組在全班匯報交流,把課堂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我及時進行點撥。教師巧妙地點撥引導,如催化劑一般,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熱情,不但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魔鬼和漁夫的形象,讓學生從中明白了擁有智慧的人才是最強大的,是戰無不勝的,體會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生在課堂上的匯報精彩紛呈,能讀進文本,又能想開去,到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自主閱讀能力大大增強了。
二、“略”文本雕琢,“豐”遷移拓展
新課標指出:“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因此,對于略讀課文的教學,還要注意略讀課的遷移拓展功能,可以進行多方面的拓展,可以拓展資料、文本內容、學法、課外閱讀等,內引外連,讓略讀課成為聯系課內外的橋梁,讓學生在遷移拓展中,“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延伸和補充,具有拓展的功能,我們要重視它的拓展功能,要在拓展上下功夫。可以在本節課掌握并鞏固的方法上拓展,在學生學了《漁夫的故事》后,我讓孩子運用抓住主要人物的特點和主要情節的方法去簡要復述課外搜集的民間故事,如《東郭先生和狼》《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等故事;可以是資料搜集上的拓展,學了《漁夫的故事》,讓學生課外搜集用智慧戰勝邪惡的故事,并把故事簡要復述給家人聽;可以是故事內容的拓展,讓學生課后續寫故事《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也可以是推薦課外閱讀的拓展,讓學生課后閱讀《一千零一夜》,以讀引讀,以一篇讀一本,最終達到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閱讀,真正感受到民間故事的魅力這個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注重內引外連,讓略讀課成為溝通課內外、校內外的橋梁,并進行寬廣的課堂遷移拓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遷移拓展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三、結束語
生本教學理念下的略讀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制訂簡明的教學目標,設計簡約的教學過程,采用簡潔的教學方法的前提下不失豐贍,努力追求“教略”而“學豐”的教學策略。這個“略”度不是囫圇吞棗,不是精講細讀,不是雕琢文本,更不是分析代替,而是老師在課堂上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構建開放性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留足學生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學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并在實踐中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并能運用學法,內引外連,拓展遷移,能“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不斷提升自主閱讀的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讓略讀課真正“略”出精彩!
參考文獻:
[1]溫娟.淺談小學語文略讀課文的教學功能[J].新課程(小學),2011(5).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