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艦 劉維貴
摘 要:近年來,博物館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博物館人追求讓博物館“活”起來、“火”起來。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的功能與原則也在不斷變化,博物館在得到更多矚目的同時,也接受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我們看到更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的同時,也為一些原則的變化而感到憂慮。博物館到底如何堅持自身的文化屬性不落流俗,如何堅持自己的文化引領不盲從,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博物館的本體性原則和價值性原則,在真理和價值中找到對博物館最恰當的詮釋和定位。
關鍵詞:博物館;功能;原則;本體性;價值性
1 博物館功能的變遷
博物館功能的探討一直是業界關注的話題,在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不斷探討如何定義博物館。從文化的收藏室到文化的展示所、研究院、教育廳,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也經歷著不斷地變遷,從高不可攀、高冷無趣的廟堂到日常休閑的熱門場所,這里有國家文化事業的大量投入,也是人民收入不斷提高后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激增的表現。目前,我國的國有博物館95%以上實現了免費開放,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非常罕見的。讓更多的人走入博物館、熱愛博物館是每個博物館人的不懈追求。一大批優秀展覽被引進,一大批新建場館如雨后春筍般開放。讓公眾認識博物館、愛上博物館的初步目標我們已經達成,但是博物館應該如何圍繞核心功能實現價值,仍然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1]。英國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是:博物館促使人們通過探索藏品獲得靈感進行學習和娛樂。它們是受社會所托收藏、保管人工制品和標本,并向公眾開放的機構[2]。
自博物館誕生之日起,針對博物館功能的爭議便不斷,有些學者認為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在于收藏和保存,有些人認為博物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客廳,主要功能在于展覽和教育。而一般普遍認為博物館的功能在于搜集、保存、研究和公眾教育。公眾教育是指區別于學校旨在提高公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各種形式的教育工作。關于博物館收藏、保管、教育的著述很多,我國自20世紀初開始建設博物館時就對這方面進行了論述。20世紀30年代,博物館學家陳端志撰寫的《博物館學通論》提出博物館有三大“效能”:一是社會教育,使“民眾的知識擴大,趣味向上”;二是“博物館對于學校學生的教育”;三是博物館對學術研究的作用[3]。
時至今日,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基本圍繞在教育層面,教育也成為了博物館各種功能中的首要任務。博物館的重心近幾年來由教育轉向學習,即博物館由向孩子傳授知識轉向讓各年齡層次的公眾都能從博物館獲益。學習的內容不僅僅與知識相關,還包括經驗和情感。鑒于博物館的特別之處,觀眾在這里的學習也具有特殊性。在博物館學習一直被稱為自由選擇學習[4],這就給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圍繞博物館核心功能的變化,博物館的日常工作也發生了改變,更多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從幕后走到了臺前。
目前,我國博物館普遍較為重視博物館的教育工作,似乎博物館教育成為了博物館存在感的依據,志愿者在展廳進行維護秩序、宣傳教育等各種類型的工作。但是,也出現了一些與博物館氣質,或者說核心功能不符的現象。
目前,博物館學界都把教育、收藏、研究看成是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其他都是這三者的擴展。教育、收藏、研究是博物館的三大支柱,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博物館的主體都很難支撐。博物館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收藏中心,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隨著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變遷,人們對博物館作用和價值的認識也在改變。今天,博物館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集體記憶的守護者,博物館在幫助觀眾理解、認同和加強一個地區或者群體的歸屬感和認知性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 基于博物館功能產生的原則
博物館的工作者一般尊重一些基本原則,即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博物館作為人類文化的守護場所,負有解析人類文明的重任。在這樣的解析語境下,保持“真”是第一要務。本體性原則是按照人類的發展進程,客觀反映人類在改造世界中的追求。價值原則,就是人總是按照自身的價值取向和好惡去改造和認識世界的原則,世界在人類價值觀的影響下不斷地發展和進步。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作為指導博物館工作的兩項基本原則,它們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對立統一關系。博物館工作的根本原則也是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對立統一的典型詮釋。
2.1 博物館中本體性原則與價值原則的區別
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都有其客觀性,又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語境中完成的。本體性原則告訴我們要從藏品的客觀實際出發,一切的詮釋和解讀都是歷史語境下對本體及其背景的客觀解讀。博物館的一切工作也必須在本體與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它體現了一切相關性關系中客體存在的主導價值和意義。價值原則要求博物館從業者在價值判斷上要尊重社會需求和禮儀,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改進我們的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總體來說,本體性原則更強調客觀性,價值原則更強調主觀性。
本體性原則是博物館工作活動中的范圍性原則,價值原則更多是從博物館及展覽的目的出發。博物館中的藏品包含了諸多歷史和文化信息,博物館在保護和研究藏品的過程中,不僅是要保護和展示藏品,更要把藏品自身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充分挖掘和展示,包括藏品的年代、創造者、材質等方面。我們也必須尊重藏品的客體屬性,充分發掘和尊重藏品的客觀性。價值原則是一種以目的為導向的原則,實現是價值原則的核心。博物館依據自身的需求,調動資源,目前依據博物館教育、保管、展示等方面的目的,形成了實現這些目的的價值體系,從而滿足公眾需求,實現自身目標。
本體性原則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貫性,價值原則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多樣性原則。博物館的作用在于使不同主題、不同角度、不同目的的社會需要統一在博物館體系中。博物館的價值需要統一,根本上是博物館的本體性原則需要在社會文化價值中樹立。博物館價值的多樣性使博物館價值體系在社會公眾中廣泛地適用,人類基本的價值規律、道德判斷、法律體系都在不斷變化。博物館的價值原則就在這種變化中不斷進步,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價值原則體現了藏品內涵的多元性,不同時期的價值需求和評判標準往往也不同。本體性和價值性原則的差異和對立,深刻體現了博物館工作活動本身的特殊性和矛盾性。
2.2 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的統一
2.2.1 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統一的原因
本體性和價值原則都在博物館的運行和點點滴滴中體現,是博物館工作中無法割裂、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是博物館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博物館的本體性與價值性存在深刻的聯系,想單純孤立其中一個方面的意義是片面和不科學的。另一方面,博物館工作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確立藏品的本體性和價值性,博物館必須在矛盾中協調二者的關系,從而實現從對立到統一的轉變。故而,在博物館這一主體文化表現的基礎上,博物館的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統一在博物館概念之下。
2.2.2 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統一的表現
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互相依存的,在博物館的開放運行過程中,保管、搜集、研究是博物館功能發揮的基礎,也是博物館本體性原則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實現博物館的價值,博物館以學術和收藏為依托廣泛地開展展覽和教育推廣工作,真正實現博物館的多方位價值。在這個價值體系里固守文化遺存和推廣文化內涵作為本體和價值兩個角度實現了完美地融合。同樣,價值原則也適用于真理問題,對于每個具體的藏品,博物館也要解決它“有何價值,如何再現”的問題,以便再現文物自在美的價值,推動博物館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服務[5]。
2.2.3 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統一
首先,博物館本體性與價值性的統一之所以是具體的,是因為二者的統一是在一定時空和歷史范疇內有條件且相對性的統一,這種統一不能超越時間的界限。在博物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發現和認識藏品自身的價值,以及傳播藏品的價值和內涵也是相對具體的,博物館的環境是具體的,展示人群受眾也是具體的,由此決定了本體性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也必然是具體的。博物館不可能一次就把藏品的所有內在價值都展現出來,也不可能通過一次展覽就能滿足社會公眾對藏品內在美的全部要求,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水平上滿足社會各方面的價值需求,這些都體現出博物館工作的本體性原則與價值原則相統一的具體性特征。
其次,這種統一之所以是時空和歷史范疇內的,是因為二者的統一隨著博物館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博物館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逐步打破自身認知和界限的過程,博物館就像一艘忒修斯之船,在風浪里不斷修補自己,也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在博物館和社會共同進步的過程中,無論是新文化價值的發現,還是新社會大眾需求的形成,都會促使博物館的本體性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出現新的矛盾。
3 結語
當前,博物館的功能日趨完善,教育功能在博物館眾多功能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博物館也被視為民眾終身教育的場所,參加博物館教育也成為學校和家庭的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深受博物館學影響的世界中,博物館是我們的現代性在那個時期發生、產生并維系下來的中心地點之一[6]。于其自身來說,博物館因特有的博物精神保護了歷史的遺存。為保護、研究、傳播人類文化遺存,我們必須保持本體性原則和價值原則的對立統一。博物館已經成為城市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空間,我們通過與藏品的交流、與人的交互,實現了城市多重空間的置換以及資源的交流。當我們置身博物館,感受的不只是歷史文明的震撼,還有人類當今的責任以及未來的希望。
參考文獻
[1][2][4]蒂莫西·阿姆布羅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館基礎[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3]陳端志.博物館學通論(叢書)[M].上海:上海市博物館,1936.
[5]張遠鳳,鄧漢慧,徐軍玲.非營利組織管理理論、制度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6](美)珍妮特·馬斯汀.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