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企業培訓模式借鑒至大學本科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應用型大學教學模式轉變的步驟,選擇合適的課程,適當調整教學程序,努力營造合適的教學條件。
關鍵詞:企業培訓模式;應用型大學;教學模式
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統籌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
要做好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技術類型高等學校的轉變,首先要做好大學教學模式的轉變。我國目前本科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多以課堂講授形式為主,注重教師講授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而對學生聽講質量和應用能力掌握程度要求偏低。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職業能力缺陷。本文引進企業培訓模式,探討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教學模式轉變的方法。
一、大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 學習目標不明確
大多數大學生在入校前對自己所學專業知之甚少,不知道自己將要學習哪些內容,不了解自己應當具備什么樣的專業技能,更不知道未來畢業后,他們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在社會中充當什么角色,應當發揮什么作用。加之大學的學習節奏和學習環境相比高中階段要輕松、寬松得多,很多學生一時找不到明確的方向。慢慢地,他們就失去了學習的目標。
(二)對所學課程缺乏興趣
隨著學生升入較高年級,學習內容更加專業,難度增大。此時,如果學生沒有較為正確的專業認知,就會感覺到學習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差距甚遠,枯燥的理論知識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單一的授課形式更是增加了他們對學習的反感程度。慢慢地,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課后不主動學習。一旦某一個知識點沒有掌握好,就會導致后續內容跟不上。這又會嚴重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逐漸消退,甚至完全喪失。
(三)缺少趣味性和參與性
傳統的講授型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真實的操作環境。對技能型課程和實操型課程來說,實際動手練習要比理論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而學生卻不能接觸真實的操作環境,無法體驗操作過程中的樂趣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這些都使得這類課程缺少趣味性和參與性。
二、企業培訓模式及特點
(一)企業培訓模式簡介
企業培訓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通過先期需求調查,了解企業和受訓學員的培訓需求,組織受訓者在短時間內進行集中培訓學習,從而提高受訓者的某項技能。
(二)企業培訓模式的特點
1.單次培訓目標明確
多數企業培訓采用單一目標模式,即一次培訓只解決一個問題。例如,企業針對管理者基本素質開設系列培訓課程,包括:時間管理、有效溝通、公眾演講能力提升、團隊管理等。每次培訓針對一個問題,多次培訓之間內容不重復但又相互關聯,通過多次培訓,實現管理者綜合管理素質的提升。
2.單次培訓時間富有彈性
單次培訓的時間長短視培訓目標的難易程度而定,培訓內容越簡單,培訓時間越短,以0.5天最為多見。對于難度較大的培訓目標,一般開設2-5天的集訓營。
3.培訓內容貼近工作
企業組織培訓前,對受訓人員做了充分的需求調查。一方面,了解企業對員工的工作技能要求;另一方面,掌握受訓員工情況,包括員工學歷、任職經歷、工作業績以及已參加過的培訓等。根據這些調查內容,找出企業要求與員工現狀之間的差距,從而確定培訓內容。這樣既保證了受訓員工有接受培訓的基礎,使之不會對培訓產生排斥情緒,同時還能確保培訓內容的深度符合企業和受訓員工的期望。
4.培訓形式豐富多樣
根據不同的培訓主題,企業培訓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傳幫帶、素質拓展、專家講座、現場指導、主題沙龍、小組集訓。
三、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教學模式轉變的建議
將企業培訓模式引入大學課堂,轉變傳統的講授型授課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養成學生良好的專業素養有實質性作用。結合國家提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議。
(一)合理選擇課程
大學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專業識記課程、技能課程以及素質養成課程。綜合來看,選取技能型課程和素質養成型課程作為試點,將企業培訓的形式引入課堂。
在技能型課程中,教師根據實際工作的流程,結合參考教材,將課程切割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向學生展示工作的實際情況,提出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反復練習,達到技能的熟練。最后,留給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將動作技能上升到理論高度。
在素質養成型課程中,教師通過小組集訓的形式,對單一動作進行集訓。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養成并強化某項素質。借助宿舍群居的優勢,在學生中開展相互監督。長此以往,使學生養成較高的素質。
(二)適當調整教學程序
第一,教學目標個性化發展。以就業需求為導向,以工作需求為目標,將課程目標按照從低到高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每一個階段設置合格自測,使學生能清晰的了解自己所處的階段。同時,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差別的制定個性化目標。
第二,教學內容模塊化劃分。按照工作中對知識或能力的要求,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若干個模塊。每次課涵蓋一個模塊的內容。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全部工作內容。
第三,考核形式靈活化選取。拋棄一張期末試卷定乾坤的模式,采用多種考核的形式,注重過程性考核,增加技能考核在綜合成績中所占比重。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 國務院. 2014.
作者簡介:
李媛媛(1988.04-),女,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區域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