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田
摘 要: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是福建省第一家依托遺址而建的專題博物館,隨著免費開放政策的落地,其在引進臨時展覽工作中對展覽策劃及宣教工作開展有益的嘗試,合理地利用展廳面積,設計出獨具個性的展覽及配套的社教活動。同時,結合新媒體及文創工作的靈活運用,積極提升博物館的公眾影響力。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策劃;宣教工作
據《中國博物館行業轉型升級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前瞻》顯示,2008年初,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全面啟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免費開放專項經費20億元,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到這種公共福利。免費開放這一舉措的實施也間接帶動了博物館陳列展覽水平和教育傳播能力的不斷提高,博物館館際之間的交流逐步頻繁,跨地域和跨門類的展覽不斷增加。那么,在做好一個臨時展覽的過程中,如何講好展覽中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參觀展覽后讓觀眾帶走什么?如何激發觀眾在觀展體驗中的思考以及對文物的認知、審美,對文化背后蘊含內容的追求與拓展?這些都是公共文化至深的探索,更是每一次臨時展覽策劃與宣傳教育工作所思考與努力的方向。近年來,秉持著“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結合博物館自身的“走出去,引進來”的工作理念,我館從解決固定展覽的單一性著手,彌補陳列展覽已十年的展陳現狀,通過引進史前同類代表性展覽,力求做到合理歸類、資源整合,進而引導未成年人觀展習慣的養成,開展系列的積極嘗試。
1 展陳策劃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合理布局
1.1 精心策劃醞釀,我館先后引進史前遺址5個不同地域的臨時展覽入閩
2016—2017年,我們將教科書里神秘的北京周口店特展“穿越七十萬年”,黃河流域西安半坡“遠古回聲——半坡遺址與半坡文化展覽”、甘肅天水大地灣“遙遠的對話”,長江流域的浙江河姆渡“黃金稻現”系列臨時展覽引進到福建東南沿海展出。過去教科書上的知識內容如今已能夠在身邊得以一見“真身”,一探究竟,代表著地域文化中“重量級”的展覽齊聚福建省級博物館殿堂,反響強烈,極大地滿足了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對博物館自身也是一次極好的學習交流。
1.2 結合臨展廳,打造個性化的臨時展陳
博物館展示設計,是在固定的空間范圍內,運用展品陳列、空間規劃、平面布局和燈光控制等方式,以富有美感、個性鮮明的視覺語言詮釋展示主題,并向參觀者傳遞大量信息的實際形式[1]。如何在我館近700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內,使展覽簡潔明了、主題突出,并營造氛圍?近年來,我館策展工作人員已摸索出較為成熟的布展經驗。
考慮到臨展廳的空間局限,“前言”部分在布展時充分考慮觀眾觀看的最佳視線高度,設計落地展板,運用線條簡要勾勒出展覽的重點文物及縮影。主體展板則利用離地1~1.5米的展板,營造出一個整體、舒適、和諧變化的觀展空間。同時,在策展過程中注重色彩與主題風格的統一。鑒于臨時展廳空間為下黑上灰的暗色調,有意將展板的設計與題材進行二次加工。例如,在西安半坡的“遠古的回聲——半坡遺址與半坡文化展覽”中,結合黃河流域的坡地、窯洞的線條形態,色調則是用土黃、棕色,并運用獨立陳列柜,配合燈光效果,在珍貴文物展覽中突出其主體,預留出足夠的展線空間,配合解說詞的側重,極好地烘托展覽的主題與文物背后的故事。
2 宣教工作以青少年為中心,打造縱深化模式
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館著眼于宣教系列活動與展覽內容高度契合,以“了解舉辦陳列展覽和各種服務活動的實際社會效果和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3],對博物館工作的開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將社教與展陳內容有機結合,緊密聯系,適度延伸,側重于鋪墊出每一個展覽的核心、焦點文物所在,更引發對博物館全新的認知與思考,打造博物館前臺與幕后縱深化的教學新模式。
做法一,開展互動式社教活動,將傳授知識與知識反饋的展覽教育模式進一步推廣。在觀展之外的活動策劃中,宣教工作能夠與青少年面對面溝通,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展覽的內容與外延。在西安半坡博物館的“遠古的回聲——半坡遺址與半坡文化展覽”臨時展覽中,我們一改一問一答式的展陳方式,嘗試在71件文物的陳列介紹展覽模式中,就福建巡回展第一站的內容進行調整改動。首先,介紹遺址類博物館的基本概念,半坡文化的發現及定義,寫入教課書里歷史故事背后的人文介紹。尤其針對低齡兒童的參觀,宣教人員側重介紹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四個主題——衣、食、住、行,以及半坡文物中的未解之謎,讓孩子們在大腦里對那些具體的圖案、器物有基礎知識的認識,摒棄對器物研究的灌輸,試圖激發孩子們的思維碰撞,與遙遠的文化鏈接。其次,我們結合此次展覽舉辦“瘋狂原始人系列活動”,篳路藍縷的著裝體驗與對未解之謎的“尖底瓶”的使用探究小實驗,讓孩子從衣、食、住、行相關活動中充分展開想象,引發合理深入的探究。
做法二,讓孩子們參與到博物館臨時展覽的相關環節中。在歷年的博物館宣教工作中,讓孩子們養成主動觀看展覽習慣的同時,博物館有意識地從策劃展覽階段就讓孩子一同體驗博物館的展覽從設計之初到展覽歷史背景知識;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小小講解員,在大綱撰寫的過程中,深入淺出地運用圖片、實物直觀授課,在講解詞的理解上做到生動、直觀,并邀請孩子們到文物庫房、布展現場,真實體驗展覽工作的臺前幕后。在學習講解過程中,則對體態語言和形體要求有規范、明確的輔導過程。通過這樣一個短期培訓班的錘煉,孩子們不僅能學到理論知識,更能對歷史與藝術有深刻領悟,在寓教于樂的講解授課與體驗中,增強了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能力,更培養出自信心和責任心。
3 講好博物館中的故事,提升社會影響力
首先,深度挖掘、提煉,多維度講好博物館文物故事。在引進甘肅“大地灣彩陶的展覽”時,我們的宣教工作則是開展“尋回繽紛對話八千年前的彩陶”彩陶繪制活動,針對8~13歲的小學生,在原始的橙黃陶器上,用顏料細描、填色,繪制出與古老彩陶相近的紋飾,勾連起對色彩與線條最粗獷的記憶。這也是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涉及美育課堂的延伸。
其次,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工作的多方嘗試。今天的博物館工作依托網絡媒介環境的影響日益擴大,如何讓文化融入生活將傳統元素與現代生活需求碰撞出火花,優質的網絡推介不可或缺。2017年,在我館策劃推廣第二屆“曇博杯”征文比賽活動網上投票期間,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關注量從年初的2699人增加到56304人。同時,我館利用公眾號對展訊、公眾信息、文物頭條新聞與文物故事介紹等進行實時、有效的推廣,也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最后,注重文創產品開發,延伸觀眾體驗。新頒布的《博物館條例》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4]。我館的VR項目“暢游遺址”,作為2019年在福州舉辦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互聯網+中華文明”成果展覽會上的展示項目,讓觀眾在會場上身臨其境地體驗遺址,將虛擬現實與交互展陳等技術運用到數字化建設中,實現深度互動。
作為省級文創試點單位,我館對原有文創進行分類整理,將藝術、實用、創作類產品成套成系列組合推送完成。2019年5月,我館15個類別、150余件的文創受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木質文具、包袋等備受觀眾青睞。博物館將文化元素的實用功能延續到日常生活中,也是更好挖掘、利用文化遺產深厚內涵的積極嘗試。
當然,在利用我省遺址博物館的公眾服務平臺中,在諸多想法與實踐的背后,在公共展示及宣教工作中,也尚有不足,亟待改進。
①我館成立閩江流域田野考古隊伍,對閩江流域沿線進行調查挖掘,要求將考古成果及時轉換為科研成果,及時豐富博物館宣教內容,以備新的陳列展覽改陳工作的推進,與考古科研部門的通力合作,以博物館空間為平臺,拓展社會科研工作的形式與內容,進一步提升福建文化的影響力。
②多向其他單位學習博物館的課程與做法,如青少年短期課程及游學等模式。博物館作為課外延伸教學點,在自身配合教學的過程中,可自主策劃跨學科、跨門類的青少年體驗活動,或與藝術機構合作,探索美學、技藝門路的拓展與融合,在深入傳播真善美的途徑中,讓文化真正滋養內心,進而更有力地構筑一個精神心靈的家園。
③把內引外聯工作進一步拓展,爭取將南島語族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引進來,并走出去。
參考文獻
[1]毛建雄.當代博物館展示設計藝術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3.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5.
[3]國家文物局.博物館條例釋義:第四章:第三十四條[Z].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