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是每一個學生人生成長之路上所面臨的最大事件,說是“分水嶺”毫不為過。如果學生在高考英語中取得優異成績,那么便有可能獲得挑選高等學府的選擇權;但是,如果學生高考失敗,則很可能距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這個客觀現實導致高二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了很強的焦慮感,甚至有一部分學生產生了神經衰弱、失眠等精神疾病。為了保證高二生以最佳狀態學習英語,本文將從以縱向成績對比突出學生的英語進步、以積極課堂評價突出學生的學習成就、以客觀錯誤指導突出學生的成功感受三個角度分析減少高二學生英語焦慮感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二學生;英語焦慮感;減輕策略
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會將學生出現成績退步的原因歸結為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不足,所以對學生提出了單一的成績要求,導致高中生變得越來越焦慮、不安、緊張,甚至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與厭學情緒。但是,近些年來有研究證明,學生的學習情感、情緒變動等心理因素也會影響高中生的英語學習效果,而焦慮感則是降低高二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基本心理因素,關鍵成因來自高考英語的應試壓力。為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強調學生的成功可能,保護學生的學習情緒,逐步減弱高二學生的學習焦慮感。
一、 以縱向成績對比突出學生的英語進步
英語考試成績可謂是帶給高中生心理焦慮的基本因素。這是因為我國是以高考篩選不同素質水平學生的,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利用英語成績估算自己實現高考英語成功的可能性,了解每一年的高考英語形勢。這就不可避免地展開了橫向對比活動,顯化了生生之間的能力差異。但是,每個人的人生夢想與英語語言能力都不相同,我們必須要讓高中生相信自己是在不斷進步的,才能逐步弱化生生差距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感。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縱向成績對比,突出學生的個人進步。
我們班有一個學生自升入高二以來感到自己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認為自己與其他人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但是,客觀來講,這個學生始終保持著較為穩定的成績水平,甚至能夠在難度較高的英語考試中超常發揮自己的英語能力。于是,我便總結了這個學生在高二學年所取得英語考試成績,以直觀的數據消除了學生的不良臆想,告訴學生他必須在保持現有水平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語應試能力,不要一直沉浸在自卑、脆弱、焦慮的狀態之中。在我的幫助下,這個學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學習狀態,把自己看成是競爭對手,爭取每天進步一小點。
二、 以積極課堂評價突出學生的學習成績
高二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分配到英語學科的課時很少,所以高中英語教師與學生互動基本需要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為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以積極的課堂評價突出高二學生的英語進步,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豐富學生積極、愉悅的學習心理感受,促使學生學會享受英語學習,鞏固學生心理素質,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學習與艱苦奮斗考取理想成績,由此消除高二學生的焦慮感。
就如在“A taste of English humor”一課教學中,學生需學習動詞ing形式作表語、定語、賓語的語法知識,背誦本課重點詞匯,借助課文訓練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等等。由于本課生字詞、語法知識眾多,所以本班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很低,不能及時內化本課知識。這個學習狀態就讓本班學生產生了焦躁心理,產生了一系列關于高考失敗的聯想。為了打消學生的消極念頭,我首先指明本課的詞匯量過多、語法結構抽象,安撫了學生情緒。然后,我再客觀點評了本班學生在課文閱讀活動中的積極表現,幫助本班學生重燃了學習熱情,然后指出本班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英語知識以及下一節英語課的教學任務,希望學生可以積極對待,努力學習。
三、 以客觀錯誤指導突出學生的成功感受
每個學生都會出現學習錯誤,即便是圣賢之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高二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發育不夠完善,且生活在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環境中,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錯誤,增加了高二學生的學習焦慮感。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對待,告訴學生出錯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利用錯誤針對性地輔導高二學生,幫助學生攻克英語學習難題,則可從側面激發出本班學生的成就感,端正高二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保護學生的積極備考心理。
我們班有一個學生在關于選擇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的從句引導詞時經常做出錯誤判斷,無法準確區分這兩種從句的具體差別。于是,我便認真匯總了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的句型結構、常見先行詞等從句知識,借助具體的例句分析了常見題型與考點,全面豐富了本班學生的語法知識。然后,我還專門針對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的區別問題組織了專項練習,切實提升了本班學生的解題能力,糾正了常見解題錯誤。
總而言之,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多與學生溝通,舒散學生的焦慮情緒,通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來達到提升學生英語應試能力,優化學生應試狀態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沈泗珍.高中生英語閱讀焦慮的實證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6.
[2]魏曉雯.自我效能感與高中生英語學習焦慮的關系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傅朋,山東省東營市,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