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策略,立足于知識的意義建構,根植于問題產生的沃土。從研究情境和興趣這兩個方面入手,有機結合生活情景,設計數學探索活動,鼓勵大膽猜想嘗試,變換課堂組織形式,評價多鼓勵少批評。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學習;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教學中引導體驗學習,強調共享并應用于實踐,可以促進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或技能。以數學課堂為舞臺,通過數學活動的內省體察,從經驗的轉換過渡遷移到創造知識。創設情境和激發興趣是體驗學習的窗戶。實現體驗學習需要整合探究問題,要營造和諧融洽的體驗學習氣氛,在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中,學生的觀點和思維碰撞,在觀察和反思中,深度學習才有寬度,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才能水到渠成。
一、 創設學生深度學習的體驗情境
體驗情境要有數學學科特點,有利于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讓學生深刻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離不開體驗情境的創設。
(一) 有機結合生活情景
數學教師若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使數學問題生活化,找到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讓數學貼近生活,通往學生樂學的捷徑,學生就會真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的生活實踐能力逐步水漲船高,應用意識方能貫穿教學始終。
比如,認識小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借助學生生活經驗,教師設計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的角色,并開展活動,如一個學生拿2元錢買單價是1元4角的圓珠筆,售貨員怎么樣找錢?2元等于多少角?1元4角等于多少角?應找多少錢?這一系列的問題不被教材所禁錮,既形象直觀又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課堂教學做到了體驗學習的生活化。
(二) 設計數學探索活動
數學教材提供了很多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為了促進學生發展的需求,教師可以詳細設計各個活動,變靜態為動態,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學生在高級的思維活動中,精彩演繹出問題的結論。
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賞析不同的圖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小組合作探究圖形特征,再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這樣學生在數學探索活動中“愿聞其詳”,在玩中學、在樂中思,帶著問題驗證結果,還為以后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豐富了原有的知識體系,發揮了體驗學習的潛能。
二、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體驗興趣
體驗興趣是一種動態過程,根據學生體驗學習的活動需要,不斷思考調整,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終極目標。加強直觀,突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鼓勵大膽猜想嘗試
植根于經驗和事實之上,數學猜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善于引領學生對數學本質現象進行大膽猜測,并采用正確的方法加以驗證而形成結論,從感性上升理性認識。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后,教師鼓勵學生猜想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動手操作,通過分一分、畫一畫四邊形,發現四邊形可以通過一條對角線分為兩個三角形,四邊形的內角和就是等于兩個三角形內角和之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四邊形內角和都相等呢?學生反思剛才的驗證過程,了解感悟知識后可以“理直氣壯”地得出最終結論。
(二) 變換課堂組織形式
如果簡單地把知識“復制”給學生,課堂教學效率就不高。在不斷“數學化”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課堂組織形式息息相關。一節數學課四十分鐘如何立竿見影,可運用不同的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在“秧田式”的課堂學習中自主探究。
比如,教學“東南西北”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辨別方向,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充分挖掘教學資源,以游戲教學為主。走出教室,把學生帶到學校操場上,分為四個組:第一組同學要求在其余三組的評價中面向“東”;第二組同學正面朝“南”;剩余兩組抽簽決定往“北”還是望“西”。整節課氣氛活躍,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結合不同的肢體動作表演,詮釋了“方位”的概念。
(三) 評價多鼓勵少批評
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少不了健全的評價機制。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膚淺,教師應該走進學生內心世界,及時反饋錯誤的原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指導學生反思吸取教訓,以鼓勵攻心為上策。
比如,計算“840÷4”這道題時,學生出現了兩種余數位置質疑情況:第一種是筆算840÷4=210,在豎式中出現“4-4=0”,就是余數0對齊被除數的十位最下面;第二種是筆算840÷4=210,在豎式中出現“4-4”的下面不寫0,而是把余數0對齊被除數的個位最下面。學生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說說兩種豎式中余數位置的“算理”,同桌討論和互評。對于這兩種余數位置,學生最后明白了算理,都是正確的。評價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立刻拋出標準答案,而是誘導學生去分析,去解疑。這道題的計算結果也許錯誤率小,學生卻能夠“火眼金睛”發現題目中蘊藏的算理奧妙無窮。在深度思考,多向互動中拓展訓練思維,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美麗的錯誤”,體驗了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培養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并且舉一反三,學會善于檢查、驗算,在體驗學習中提升了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在數學體驗學習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善于“解讀”數學現象,在“認知沖突”中成為發現者、探究者。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達成了知識、技能目標,體驗了數學的價值,重拾學習信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體會知識的魅力,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意識,讓體驗教學發揮最優化效果,針對學情及時調整及時改進,探索與發現數學主題,創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做到心中有數,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肖麗蘭.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的應用[J].江西教育,2018(8).
[2]唐梅.小學數學體驗性學習初探[J].甘肅教育,2017(4).
作者簡介:
劉生仙,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程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