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跳躍,是小班孩子非常喜愛的一種運動方式,也是小班孩子需要掌握的一個基本動作。通過跳躍的練習,孩子腿部肌肉的力量可以得到增強,彈跳能力和身體的協調性、節奏性也可以獲得發展。本文立足于小班戶外自主跳躍類器械“摘果子”受冷落的問題,梳理出造成這一問題的三大原因:游戲材料設置不簡便,高度不合適、游戲材料死板,情節單調、游戲玩伴固定,形式單一;從合理投放游戲材料、靈活添置游戲材料、游戲人員流動,“大帶小”混齡模式引入等方面入手,提出解決問題的可操作性策略,讓受冷落的運動器械重獲青睞。
關鍵詞:小班;冷落器械;重獲青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的教育建議中指出:“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為幼兒準備多種體育活動材料,估計他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展活動。”
一、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調整之路
針對以上器械受冷落的原因,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的教育建議:“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為幼兒準備多種體育活動材料,估計他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展活動。”同時結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做了以下策略的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合理投放游戲材料
《指南》中“說明”指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器械的設計固然十分重要,但游戲中孩子才是主體,器械是為孩子游戲服務的,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器械,才能獲得孩子們的青睞。
(二) 靈活添置游戲材料
單一的跳躍動作使孩子感到厭煩,對于孩子來說,創設各種主題情節游戲、營造挑戰性運動環境,能激發孩子積極探索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愿望,更能激發孩子從被動轉為主動地參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挑戰性。
策略一:多種器械組合,開設多通道
游戲材料的多種組合能讓孩子創造出不同的游戲玩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孩子的創造性的發展。游戲角色的添加給孩子提供了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進一步促進了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游戲化程度的提高,使器械更受孩子的青睞。
如:今天,我們將裝滿果子的框放在橫廊的西邊入口,橫廊的東邊入口排列擺放著小推車,在游戲前創設了小兔子要運果子回家但想不出辦法的情境,孩子們紛紛出主意,有的說:我們可以用小推車,有的說:可以一邊摘一邊運。有了先前的預設,一來到場地,孩子們就紛紛玩了起來。有的負責掛,有的負責摘,有的負責運。幾個作為運輸員的孩子還很會想辦法,一開始他們從橫廊里面運,可是老是碰到在摘果子的孩子,第三次運輸時,熠茹圍著沙坑運果子,這樣一來就不會影響了。
一時間,每個孩子都有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橫廊下不再那么擁擠,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橫廊下回蕩。在原先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增設了多通道、不同的角色,其實是一種局部的變換策略。由于路線的變換,為幼兒創造了更多與不同同伴交往的機會,因而也激起了幼兒新一輪游戲的熱情。
策略二:多種角色組合,開設多情節
跳躍可以是多方位的,不僅僅是往上跳,還可以使一些與鉆、爬相結合的運動,在不同的情節中開展游戲。
如:在區域內設置障礙式跳躍活動區,將木樁、小樹林、牛奶盒等設置為障礙,有些孩子把障礙當作情景來活動,有的則會拿起布袋學袋鼠跳、青蛙跳的動作過障礙物,也有的孩子自主合作情景跳躍。
在這么一個小小的區域中,孩子們的想象和創造都是不同的,在不斷游戲和情節的不斷完善豐富中,孩子的機體得到了鍛煉,思維得到了發展。
(三) 游戲人員流動,“大帶小”混齡模式引入
戶外自主游戲通常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中伙伴單一,活動的范圍狹小,幼兒活動的興趣也不能持久的保持,“大帶小”的混齡組合是一種新的組合模式。“大帶小”的模式變換,改變了做游戲程中單一的個體行為,為幼兒個體的社會化發展起著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孩子們在游戲中意猶未盡,器械受青睞的程度進一步提升。
由于石頭池中的材料在添置中容納不了大一班的所有孩子,所以大一班的5各男孩子加入了我們的游戲。明明、秀秀的蹬地跳躍能力相對比較弱,怎么也摘不到“果子”,大一班的兩個男孩子搬著梯子過來幫忙。大班的哥哥很主動地爬上梯子摘下果子,小班的弟弟妹妹則是負責運果子。
“大帶小”的混齡組合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孩子們大帶小、小促大,相互挑戰,積極建構,在運動、社會交往、責任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游戲的過程中大班孩子體驗到了當哥哥姐姐的自豪和快樂,小班的孩子有了模仿、挑戰的榜樣。一時間,橫廊下又活了起來!
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我反思
(一) 教師要善于觀察
現在的幼兒教師不單單要具備彈唱跳的基本技能,更要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要善于觀察孩子,關注孩子的游戲,給孩子添加合適的途徑及輔助材料,這樣器械才能日久彌新,深受孩子的青睞。
(二) 教師要善于思考
器械的添加及調整不是任何形式都合適的,只有適合孩子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子”高度的調整,要充分考慮孩子的跳躍特點及身高,太高,孩子不能觸及,失去游戲的興趣;太低,沒有挑戰性,不能從中獲得成功感。又如在添加輔助材料,增設游戲角色時,應挑選能促進游戲發展的材料。所以教師要善于從孩子出發,用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 教師要善于發現
教師要善于從孩子的游戲行為中發現亮點,將孩子自發的游戲創意放大、引入,這樣才能激發孩子游戲的熱情。如調整過程中運果子及“大帶小”的添加,都是從孩子自主的游戲行為中來,來自孩子的才是孩子最喜歡的。同時,教師也要將發現的亮點以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思考。游戲中如此,在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杜素珍.幼兒園一日體育活動整合手冊[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
作者簡介:
倪園園,浙江省紹興市,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正裕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