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平
摘 要:資源庫建設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基于校際層面建設資源庫,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的目標,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對此,結合經驗探究校際層面的資源庫建設的策略與方法,包括前期準備工作、模式調整工作、機制更新模式三方面,目的是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推動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校際資源庫;資源庫建設;模式調整;機制更新
資源庫的建設對中小學學校內部的專業建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資源庫開展教學教研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踐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與機制。在建設校際資源庫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各個專業的教學內容、目標等,制定具體構建的原則,從而為后續發展、資源運用提供指導。長此以往,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便于提高教研工作的質量、效率。
一、校際層面的資源庫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
首先,需要對已有的資源庫進行優化。目前,諸多中小學學校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主動參與到資源庫的建設中,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這一過程中,校際之間應該共同商議,選擇各個課程的負責人。其中,負責人最好由中小學教研員擔任,便于結合資源內容對教師的工作進行指導,有利于發揮資源庫的作用,不斷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其次,基于校際之間的合作,會不斷增加共享資源的課程。所以必須結合課程內容,實現對新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并做好資源制作、素材管理、內容設計等方面的工作,保證新課程資源庫可以順利進行。最后,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雖然諸多學校積極開展資源庫建設工作,但很少會實現校際開放。為了彰顯校際資源庫的本質,教研員必須積極做好帶頭作用,倡導學校對資源進行對外開放。同時,主動吸取其他學校的先進教學經驗彌補自身在日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長此以往,學校之間可以認識到資源共享的重要價值,為后續的教學改革提供保障。
二、校際層面的資源庫建設的模式調整工作
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中小學的教學工作也呈現出科技化、信息化的特征。其中,在校際層面建設資源庫,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對于課程資源資源庫而言,其以互聯網技術為前提,不僅是教研員工作的載體,更是學生日常學習、自主復習的園地。為了更好地開展教研工作,學校應該積極調整當前的工作模式,為教師的工作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源。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后,教研員均屬于數據庫資源的使用者,結合課程的內容與目的、學生的需求等,為教師布置相應的教學內容。基于此,教師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提高日常教學的有效性。
另外,在調整工作模式的過程中,教研員可以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大膽創新。例如,在小學數據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資源庫進行自主學習,掌握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約知識講解的時間。在此前提下,教研員則可以要求教師運用發達地區的案例充實課堂,彌補所在地區課程資源的不足。基于此,可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可以實現工作模式的創新,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夯實基礎。
三、校際層面的資源庫建設的機制更新工作
在校際層面建設資源庫,實際上需要較長的時間。這一期間,無論是內容、功能都可能發現相應的變化。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深化資源庫建設的意義,需要對現行的機制進行更新。首先,教研員可以帶頭制定長效機制,為合作學校之間實現資源共享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也能對教學資源進行及時的更新、維護。其次,在對資源庫建設進行立項時,學校之間應該對費用進行合理的劃分、均攤。
采用此種方式,可以保證資源庫在完成建設以后,各個學校在維護、使用方面的義務與權利,能夠為實現資源共享奠定基礎。不僅如此,在建設資源庫以后,學校之間還應該成立一個專業的管理團隊。在這一團隊中,不僅包括教研員,還應該包含專業的技術人員、維護人員等。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而言,專業的技術人員相對欠缺,所以應該充分發揮發達地區人員的能力與作用,帶動學校的綜合發展。通過管理團隊的工作,可以由教研員對資源庫中的內容進行補充、完善,而技術人員則可以及時對數據庫系統進行升級,當發生異常故障時便可以彰顯維護人員的價值。此種方式,能夠在根本上更新數據庫建設的機制,推動學校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校際層面的資源庫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拉近學校之間的關系,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更為教研員的工作提供指引。基于此,教研員可以結合資源庫的內容,指導任課教師的各項工作,以此來不斷提高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先進性。另外,教研員可以結合資源庫的建設,帶領教師大膽嘗試、創新,為學校增強實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易立鐵.關于區域教育資源庫建設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6):75-77.
[2]張棟科,羅江華,吳婷婷.基于云計算的教育信息資源“校際共享”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3):23-2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