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豐霞
摘 要:特殊群體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從事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它需要教師、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主陣地是學校,教師是關鍵,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們,對他們嚴慈相濟,用愛去滋潤,用心去呵護,用情去溫暖,讓他們走出心靈的荒漠,走進親情的綠洲。
關鍵詞:特殊群體學生;獨立自主;樹立自信;關愛;溫暖;陽光
2016年2月25日,國家領導人在國務院會議上的一句話震撼了中國大地:“決不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之殤,社會之痛。”這表明重視和加強留守兒童已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當今社會,農民工外出打工,家庭婚變幾率上升,出現了留守兒童、單親孩子;再加上天災人禍,好多孩子成了孤兒。這些孩子性格、心理都很特殊,他們的教育又成了學校工作中的難題,學校教育工作若滯后,沒能將這些孩子教育成陽光、健康、有擔當、能吃苦的人,那么,這部分孩子今后走上社會,又將會成為社會的“腫瘤”。因此加強特殊群體孩子的教育對社會穩定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如何正確幫助和引導這一特殊群體的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特殊群體學生檔案
教師對這部分學生建立詳細分明的檔案,清楚他們父母的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聯系方式;掌握代理監護人的姓名、直屬關系、健康狀況、家庭地址、工作單位、聯系方式。詳細檔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師清楚這些孩子的成長環境、生活條件以及家庭變故原因,也方便教師與家長、代理監護人聯系溝通。
二、掌握特殊群體學生特點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性格的形成都有各自原因。特別是特殊群體學生,父母的外出、離婚以及家庭遭遇的突然變故都會改變孩子的性格,并在心里留下陰影。外在表現為內向、孤僻、膽小怕事、缺乏活力;自卑、自負、固執、冷漠、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緊張、遇事易沖動,個別學生有暴力傾向,甚至焦慮自閉等。因此,教師只有對每一個特殊學生的性格特點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引導。
三、引導特殊群體學生獨立自主
首先學會理解父母。教師正確引導他們正視現實,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讓他們懂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珍惜現在難得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判斷力和責任感,把對父母的理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其次學會有擔當。幫助這些孩子學會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摔倒了一定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要求他們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還要主動承擔家務,照顧弟弟妹妹甚至老人。讓他們在理解和學會擔當的過程中堅強健康地成長。
四、鼓勵特殊群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樹立自信
在校園里對特殊群體學生做到“三個優先”:“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參加”。任課老師對這些學生在學習上結對幫扶,單獨輔導“吃小灶”。營養餐廳服務員、宿舍管理員、愛心超市負責人都會為這些孩子開啟生活道路上的綠燈或綠色通道,為他們盡量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還可以借重大節日,開展各種活動,如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體育競賽、文藝演出、科技小發明等,積極鼓勵他們參與,激發熱情,展現“閃光點”,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
五、架起特殊群體學生家校溝通的橋梁,送去關愛
教師要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家訪,了解、關心他們的生活,對生活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給予幫助。同時和他們的監護人互相溝通,使其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如每天督促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經常和孩子進行情感、語言上的交流。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建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還可以指導學生給父母寫信、打電話問候、節日送祝福等,增強他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感受來自父母涓涓細流般的愛意和牽掛,雖身處兩地,但親情濃濃。
六、給予特殊群體學生社會資助,感受溫暖
在校內,教師與學生結對,讓教師成為“代理家長”,對他們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郁。在校外積極為他們爭取社會愛心資助、愛心研學機會,邀請醫護人員進校園給他們進行健康檢查,讓他們感受大家庭的溫暖。邀請自強不息、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見義勇為先進人物作先進事跡的報告,使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可以讓他們走出校園做環境小衛士、交通小警察、街道小巡視,為敬老院打掃衛生等,給他們小小的回報社會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原來接受和回報都是一件溫暖和快樂的事。
七、做好特殊群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陽光成長
特殊群體學生的根本問題就是心理問題,他們從心理上認為被父母遺棄了,缺乏父母的保護,對父母沒有存在感。因此造成他們心理不陽光,性格孤僻,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成績差。針對這些特點,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他們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個別談話、電話咨詢、信函咨詢都可行,學校也可以開設“心理咨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開辦心理健康講座、陽光心態專題報告、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教育報告,教育引導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幫助他們走過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
總之,特殊群體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它需要教師、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主陣地是學校,教師是關鍵,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態度,對他們嚴慈相濟,讓他們走出心靈的荒漠,走進親情的綠洲。我們承諾“決不讓他們成為家庭之殤,社會之痛”。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