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龍 付萍
摘 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預設是必不可少的,預設是對文本的一種尊重,而生成卻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預設與生成就像鳥的兩翼,缺一不可。在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中,既要保證預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又要體現學生生成的開放和動態性。新課程下的教學觀決定了只有預設和生成互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精彩的課堂。
關鍵詞:預設;生成;互相結合;精彩課堂
對學生而言,在課堂上既需要預設,更需要生成。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不能只是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那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的多樣性,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和感受,讓學生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使課堂教學預設也成功,生成也精彩。
一、精心的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精彩的生成
下面我講述一個親身經歷的教育故事。我記憶猶深的是譙城區標準化學?,F場會在大楊中心小學舉行,我作為主講教師上了一節“分數的基本性質”展示課,譙城區教育局領導和全區各個中心中小學及區直學校的校長、主任等50多人觀摩了我的展示課。在推導分數的基本性質環節中,我用“3/4=6/8=9/12”這個連等式進行推導的,正當同學們激烈討論“3/4的分子、分母同時乘2等于6/8,3/4的分子、分母同時乘3等于9/12”的時候,陳×同學突然舉手說:“老師,6/8=9/12是錯誤的,6/8不等于9/12”,聽到這,我心中一驚,這里沒有錯呀,哪兒錯了?我有點納悶。在我預設環節中沒有預設到會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課堂的生成部分。面對那么多的領導,容不了我多想,我故作鎮定,順勢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這也是我一貫的做法,只要出現有價值的或有疑惑的問題,我一般都是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相互切磋的過程中,自己建構新知。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給我留足思考的余地。所以我說:“同學們,陳×同學真是一位愛動腦筋、善于觀察的同學,她說這里出現了錯誤,你認為錯了嗎?”當時教室內鴉雀無聲,而我已胸有成竹,知道這里沒有錯誤之處。我接著說“認為錯的舉手?!边@時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中有一個優秀的學生舉手了,一多半的同學也跟著她舉手。既然那么多學生舉手,就說明這一多半的學生也有疑惑的地方。我看著同學們說:“你既然認為錯了,就要把錯誤的理由說出來。”我話音一落,一部分同學們傻傻的表情告訴我他們并不知道其中錯誤的原因?!敖忖忂€須系鈴人,還是讓陳×同學自己說出認為錯的原因吧。”陳×同學站起來胸有成竹地說:“6/8的分子、分母同時乘2等于12/16,所以等于9/12是錯誤的。”其他的同學聽到陳×的解釋后,紛紛點頭表示同意她的觀點,只有極個別的同學沒有點頭。這時我看著沒有點頭的同學說:“你們同意她的觀點嗎?”這時王××同學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她說:“我不同意陳×同學的觀點,因為分子6和分母9同時乘1.5,就得到8/12”。王××同學清晰而又準確的回答讓所有的同學都明白了“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這個‘相同的數不僅可以是整數(0除外還要詳細探討),同樣也可以是小數”的道理。她的回答不僅讓我豎起的大拇指(因為在新授課中“小數”不在預設環節里,所以這個環節完全是生成部分),同時也讓臺下所有的領導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還清晰地記得,下課之后,有幾位校長夸獎我們班的孩子素質真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
老師們反思一下,我在那節課如果害怕在譙城區那么多領導面前出丑而不給陳×同學發言的機會,或者因她的回答不在我的預設環節中而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那么那節課還會有那么好的效果嗎?那節課正是有了陳×同學“精彩的生成”,才使得課的內涵得以深化和升華,更使得課堂變得如此精彩,一個教師是否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在那個環節也得以體現。
二、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的精心預設
我曾經教過北師大版三年級“分數的認識”,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必須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產生的,我的教學過程如下:
師: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圖形,你們任意折一折,用你們手中的筆和尺子沿折痕畫一畫,涂出其中的一份。
學生操作,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貼在黑板上。
師:同學們你們能把圖形分一分嗎?
生1:可以按大小分。
生2:可以按形狀分。
生3:按是不是漂亮分。
……
生:看是不是平均分。
我心中暗喜,這不正是我預設的嗎?我繼續問道:你們怎么沒有看出圖形有沒有平均分呢?
生:所分圖形的大小是不是相同。
生4:看圖形有沒有對折。
我動手驗證了他所說的,并把圖形分成了兩類,平均分的和沒有平均分的,平均分的圖形,其中的一份就用分數表示幾分之一,兩份就是幾分之二表示……
那么另一部分圖形能用分數表示嗎?
生:不能,因為他沒有平均分,當然不能用分數表示,只有平均分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分數。
通過這一段操作學生已經理解了分數的產生必須在平均分的基礎上,也為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數的再認識打下牢固的基礎。精心的預設邂逅了精彩的生成,展現了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
總之,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是必不可少的,同時老師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沿著課堂教學預設的軌道前進。但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課堂上避免不了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生成部分。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是在預設和生成交互相應的曲折探索過程中才得到的。作為老師只有把握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才能使課堂最活、教學最美,學生的生命才能最有價值。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