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編輯部
擺脫貧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與期盼??v觀中國歷史,根本就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讓人民擺脫絕對貧困,那些所謂的封建社會“盛世”,也從未真正讓人民豐衣足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映照出千百年來勞苦大眾的艱辛生活。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讓廣大農民耕者有其田,翻身得解放,有飯吃、有衣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奮斗,持續向貧困宣戰,堅定向共同富裕進發,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數億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當前,我國“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哪些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總的看,‘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三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要清醒看到,有些貧困人口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對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精準精細的梳理:全國還有60多萬義務教育階段孩子輟學;一些貧困人口沒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常見病、慢性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全國仍有約160萬戶需要進行危房改造;約104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沒有解決,等等。
如何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抓好落實。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體制機制,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相關部門、省區市和基層市縣要各司其職,上下共同努力解決問題;摸清“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底數,明確時間表、路線圖,逐村逐戶逐項查漏補缺、補齊短板,確保脫貧質量;堅持現行脫貧標準,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明顯超出標準的,要實事求是地予以糾正,同時也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防止“翻燒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是脫貧攻堅。補齊這個短板,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科學分析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所處的階段,并據此確定相應的“打法”。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進有所區別,最要緊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沖刺階段,越需全力以赴;越是勝利在望,越需專注用心。脫貧攻堅戰的最后階段,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他以強烈的問題導向,向各地區各部門提出6條針對性極強的要求:強化責任落實、攻克堅中之堅、認真整改問題、提高脫貧質量、穩定脫貧攻堅政策、切實改進作風。這6條要求,直指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今明兩年脫貧攻堅戰“打法”的關鍵所在。(本文節選自2019年第16期《求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