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來,歷代的詩詞佳作流傳至今的有很多,很多人著迷于這些古詩詞文化。因此現代的一些作曲家開始嘗試為這些古詩詞譜曲,從而形成了許多藝術精品。本人演唱過很多歌曲,唯愛這首《楓橋夜泊》,第一次聽到時,就被那沁人肺腑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住了,并從中感受到了濃郁的古代氣息和詩人心中的憂郁之情,仿佛將我帶入此情此景。我從以下三方面分析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
一、詩詞方面
《楓橋夜泊》一詩是由我國唐代詩人張繼所寫,他因當時科舉不第,下至江南排遣心中憂郁之情。旅途中夜晚停船楓橋一帶有感而發寫下此詩。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去了,烏鴉開始啼叫,冰冷的霜布滿天空。詩人首先是被“月落”“烏啼”“霜”三種景色所吸引,繼而又被這凄美的景色牽出絲絲愁緒,實際上“霜滿天”在這里并不符合自然景觀,只是詩人心中倍感凄涼,感覺整個世界都是冰冷的霜華,借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出了心中的憂郁之情。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江邊的楓樹、星星點點的漁火,面對美景但愁緒使人無法入眠。這句直接寫出人物心情,“對”字直擊人物內心,而江邊優美的景色和詩人內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達到了相互映襯的效果。詩的后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兩句描寫了一件事情,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的鐘聲飄到了客船。在前兩句寂靜夜色和詩人憂愁的前提下,夜半時分遠處寒山寺的鐘聲敲響,聲音空曠悠然響徹整個天際,重重撞擊了詩人那顆孤寂脆弱的心靈。
二、譜曲方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黎英海先生選取了三首唐詩——《春曉》《楓橋夜泊》《登鸛雀樓》,創作譜寫成聲樂套曲《唐詩三首》。《楓橋夜泊》作為聲樂套曲中的其中一首,我認為是最能體現中國語言魅力的。全曲悠緩的人聲旋律部分基本都在漸強漸弱中循環,但大多是用弱音來表現的,這樣既襯托出夜的寂靜又渲染了氣氛。每一句詩詞和旋律的配合也都十分協調,充分體現出詩歌的韻味。旋律節奏基本是按朗誦詩歌的韻律來進行的,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霜”“對”“到”作為最能表現詩人憂郁的重點詞,都用了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延長音來表現,且都是各句中最高音,足以震撼和感染到每一位聽眾。在每一句末尾的最后一字,都是運用了急速下行的旋律,又在低音后升高半音持續數拍,這樣的半音轉換加持續拖拍,充分體現出詩詞的綿延悠長,有耐人尋味之感。一曲旋律下來,詩人的躊躇不安之情盡顯其中,音樂與詩詞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演唱方面
談到對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我個人比較喜歡吳碧霞的演唱,因為她唱出了濃郁的詩韻,真切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感。她運用了朗誦詩歌的唱腔,咬字清晰,氣息飽滿,聲音張弛有力收放自如,旋律中的強弱變化也表現得十分到位,氣氛也渲染的恰到好處。在每句高音重點詞處,聲音圓潤響亮扣人心弦,而每句末尾拖音處用了微顫的音色拖腔,韻味十足。肢體表演中她姿態端莊,憂郁的眼神中仿佛看到了遠方楓橋的風景,面露憂愁用輕緩的肢體動作與之配合,形成了一根打動人心的感情線。吳碧霞全曲的演唱中都充滿了哀愁之感,真切地表達出這首詩的靈魂——“愁”,她將感情完全投入到了演唱之中,自然地將藝術情感與歌唱技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演唱時風格都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在演唱這首歌曲時,不應完全效仿演唱家的演唱,而應根據自己的理解唱出自己的演唱風格。在演唱之前,扎實的基本功是主要前提,我們必須注意以下要點:(1)演唱呼吸;(2)演唱姿勢;(3)演唱起音;(4)演唱高音。
結合基本功中的要點,談談我是如何演唱這首歌曲的。整首都應用感嘆的語氣來演唱,自然協調逐步進入心靈與音樂的融合。演唱第一句時,由于詩詞描寫的是寂靜暗淡的夜景,所以用聲時應輕柔暗淡些,氣息控制要平穩均勻,聲音平直自然緩緩地吟唱出來。“霜”字是此句的最高音也是高潮點,正是詩人宣泄感情之處,所以在演唱時要在飽滿氣息的支持下,融入更多憂愁之情。第二句與第一句演唱方法大致相同,所以應輕柔緩慢地表達出來。第三句以高音開始,應唱出裝飾和變化音的余音繚繞。第四句是全曲高潮句,聲音力度應逐漸加強,“到”字全曲最高音處,也應隨情緒推向演唱高潮,用最飽滿最有力度的聲音表達出詩人的心聲來。最后一句,全曲接近尾聲,聲音應逐漸減弱,表達出詩人憂愁的內心世界。此外,各句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句最后的拖腔,一定要用輕柔的聲音使拖腔有綿延悠長之感,體現出詩歌的韻味來。
總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是極為講究的,技術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在演唱中情感才是最難把握的。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學習、練習來掌握演唱的技巧,但想要把歌曲演唱成一種藝術就需要我們對所唱的所有作品投入更多的了解,我們需要在演唱這條道路上不停追求和探索,這是一條學無止境的道路。
作者簡介:王慧慧(1988.10—),女,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合莊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音樂教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