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麗
摘 要:巧用字理是依據漢字的構字規律,運用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靈活運用符合低年級孩子特點的字理識字教學方法來識記字形,理解字義,以達到正確識字,避免或糾正錯別字。
關鍵詞:字理;錯別字;小學低年級
一、什么是錯別字
“錯別字”即是“錯字”和“別字”的合稱,“錯字”就是寫的字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例如:多一筆,少一筆,偏旁位置顛倒等,而“別字”即“白字”是用其他同音字或形近字,代替正確的字。新課改為了加強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很多字只要求會認,但可以不要求書寫。因此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寫錯別字是常見現象,而且隨著識字量增大,年級的逐步提高,,錯別字也有增多的趨勢。
二、為什么會產生錯別字
低年級孩子在平時做看拼音寫詞語題目,或寫句子、寫話時,常發現“錯字”和“別字”,那么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經過分析總結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漢字本身結構復雜
漢字本身屬于表意文字,結構一般很復雜。許多漢字筆畫比較多,結構復雜,結構差別大,多一筆,少一筆就成了不同的字。因此漢字不好記,不好寫,出錯率較高。
另外一個漢字多種讀音,一個漢字好多種意義,形近字、同音字多,這些都是漢字本身的特點,更是學生在學習漢字上的難點。理解字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比識字更復雜。而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在課外閱讀量方面又較少,缺少感性認識和經驗積累。所以,對字的意義理解不清楚,是導致他們寫“錯字”和“別字”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學生自身年齡特點
由于年齡小,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夠長時間集中,他們的思維發展也不怎么完善,一般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觀察事物不精確,不會注意漢字細微的不同之處,導致多寫一畫,少些一筆。而且他們空間和方位思維能力也較差。他們只注意到一些單獨的個體,看不到事物的特征及聯系。因此,學生識字、寫字時常常對相似相近的字產生感知失真,導致寫錯字。
(三)教師的教學方法問題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書寫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強,較多的依賴于教師的指導,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符合小學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沒有針對小學低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對難認字、易錯字加以指導,不去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沒有把音、形、義結合起來;對字義理解只是一知半解,就更容易導致書寫錯別字的出現。
綜上分析,再結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教學中如果以多種形式巧用字理進行識字教學,把字理的教學融入學生的課程活動中,讓語文課堂活潑生動起來,充分激發孩子識字興趣,不僅能減少學生識字錯誤的幾率,還能幫助學生記住漢字的字形,強化記憶,提高識字解字的能力和效率。這就是本文所說的“活用字理,巧糾錯別字”。
三、活用字理,巧糾錯別字
活用字理是依據漢字的構字規律,運用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也就是說通過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法的分析,運用直觀、聯想、溯源等手段識記字形,以達到正確識字避免或糾正錯別字。
(一)描一描、畫一畫糾錯法
我國著名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曾說:“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恰當運用字理識字,能化解學生識字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障礙,喚起學生頭腦中的相關表象,幫助學生實現“由圖到字”的轉化過程,能有效預防和減少錯別字,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所以“畫一畫”的方法對于糾正錯別字有很好的效果。
(二)編故事糾錯法
低年級的孩子對故事特別有興趣,所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闡明漢字的構字理據,如“初“字在書寫時候不少學生會把“衣”字旁少寫一個點,所以在教學“初”字時根據字理來講解,初,會意字。卒,做衣服;刀,剪刀;做衣服之初是裁剪,比喻凡事之初。因此,這個字就可通過故事的形式告訴學生,人們在裁剪衣服的最初要用剪刀把布料裁開,這個字就是這樣造出來的。所以“初”在造字時是和衣服有關,所以是“衣”字旁。另如,“取”字有學生把右邊“又”字旁寫成“夂”旁,所以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字理來講故事古代戰爭中,割敵尸及俘虜的左耳報功。耳,左耳;又,手的變形。取,取敵左耳。
(三)猜謎語來區分容易混淆的字
猜謎語來區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例。如清、情、請、晴的區分,部編本教材一年級下冊就是這樣編的字謎:言來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動,日出萬里無云,水到純凈透明。每行分別揭示了請、情、晴、清的意思,學生很容易記住了這幾個形近字,而且在運用中很少出錯。
巧用字理識字是糾正低年級孩子的錯別字、鞏固識字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從低年級學生的實際出發,巧用字理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減少錯別字產生,輕松糾正錯字,甚至避免錯字的產生。
參考文獻:
陳麗金.活用字理教學,巧化識字疑難[J].新課程(小學),2015(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