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霞
摘 要: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實現知識構建和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教師專業成長,改進教學策略,受益于學生。
關鍵詞:語文;有效;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融合、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障礙,一籌莫展的時候,教師相機一個鼓勵性的評價,會成為學生戰勝困難的動力,當學生在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出現了知識性的偏差時,教師一個引導性的評價,會讓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思路,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下面我就教師如何有效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評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必須要達到的指標,它指導著教師教學策略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有效選擇,是課堂教育教學的核心。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評價教學目標呢?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看三維目標是否協調統一
眾所周知,三維目標是否協調統一,直接影響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學效率的高低。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反復訓練,忽視了過程和情感因素。而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實現了三維目標同時并舉,即注重學生獲得結論性的知識,又重視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體驗,從而掌握學習策略,善于觀察、體驗、感悟和綜合運用知識,掌握解決生活實踐性的問題的方法、能力,達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素質要求。這樣一來,他們在生活態度、學習習慣、思想道德、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健康而獨特的個性、參與社會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因此,三維目標是否協調統一是評價一堂課好壞的基礎。
2.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是否并存
前者指教師依據課標和教材呈現的內容制定的教學目標,后者指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及其能力等素質發展的本質要求即時生成的教學目標。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重視預設性目標的達成,評價一堂課的好壞就是是否能按照事先預設好的“劇本”,按部就班地表演好“劇情”就行了,這樣就忽視了發展性目標的生成。而我們都知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成性目標比預設性的目標更具有探究的價值,因為,生成性的目標是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的,進行了思維碰撞的,智慧的結晶,是預設性目標的有效補充。因此,進行教學評價是,要關注到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是否并存,是否和諧統一。教師在處理二者關系時,是否從發展性生成目標著眼,實施改變教學策略,作為評價教學目標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
3.是否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需求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無論是知識經驗的建構,還是思維能力的拓展,都存在著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到學情,針對不同的學生,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這樣有梯度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關注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收獲,這樣也觀照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的需求,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歡或者需要的學習內容中,在親歷中獲得了知識和技能,體驗了成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的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評價教的行為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教”主要以講授為主,或者是通過系列瑣碎的問題牽引著學生找到標準答案。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體現了對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合理取舍,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有效創設了教學情境,是否組織、調控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和小組討論活動;是否引導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難以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的時候是否進行恰當、精煉的講解或者借助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解惑;教師的角色是否變成了一位促進者、激發這、引導者和幫助者,同時是否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者。
三、評學的行為
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學的行為主要指聽、記、做練習的簡單重復,即使思考回答,也要和教師心中的答案相符合。而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主要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發現,靠自己的力量獲取知識;是否有自控能力和團隊精神;是否能在交流中傾聽、思考、完善自己的觀點;是否能自己發現并和同伴一起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是否能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并能查閱資料,整理歸納信息,或在實際生活中把各門學科的知識有效聯系起來研究解決問題;課堂是否能呈現出與教學內容相適宜的理性分析或者情境體驗等氣氛;是否能自己設計作業和展示學習成果等。
總之,課堂教學評價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前的評價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課中的評價有利于激勵和引導學生,課后的評價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有效的課堂評價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的成長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