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摘 要: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技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作為公民三大素養之一的技術素養,其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主要包括三個領域的內容,每一領域中都蘊含著技術因素。立足“地球與宇宙”該領域內容,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技術素養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素養;培養對策
所謂的技術素養是指學生理解、使用和評價技術的能力。小學科學作為一門以“科學素養”與“科學探究”為主的自然學科,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扎實掌握基礎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發展,還可以為國家科教興國的實現起到促進作用。基于小學科學技術素養培養的優勢,如何有效地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是值得我們探究的。就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內容來說,其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三大領域。在本文中,我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地球與宇宙該領域中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進行詳細說明。
一、簡化知識,注重能力培養,提升技術能力
“地球與宇宙”該領域的內容在湘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的每一個單元中盡管沒有做出詳細而深入的說明,但是其卻對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該領域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立足該領域教學特點,以問題為切入點,積極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其在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在此過程中探尋到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方法,從而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各項能力的逐步發展與養成。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會首先對教材中所收錄內容進行分析,探尋學生樂于體驗、探究的內容,并將這些知識內容轉化為基礎,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以“晝夜交替是怎樣形成的”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前的一個月,先引動學生自主地觀察太陽和月亮,尤其是連續觀察28天的月相,并做好記錄,以此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現實的依據。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使學生理解晝夜現象的成因,我鼓勵學生將本組所觀察的內容展示出來。其所展示的內容正是晝夜變化現象,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呢?這自然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接著,我在以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就自己所記錄的內容,結合教材內容,對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地演示自轉和公轉,以此使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猜想。那么,學生的這種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在學生小組討論之后,引導各組說明自己的觀點,接著我則利用演示實驗的方式,對公轉和自轉進行科學演示,以此使學生在實驗觀察的過程中,既能驗證自己的猜想,掌握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又能積累實驗操作經驗,促進其技術素養的提升。
二、聯系生活實際,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技術
通過對湘教版“地球與宇宙”該領域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所選取的內容大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以學生的生活為起點的。在新課改下,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學情為基礎,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由簡到難地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選取,從而在滿足學生的科學學習需求的基礎上,使其能得心應手地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為其技術素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會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立足教學所需,回歸生活,從生活中探索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內容,并將其與科學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做、想等活動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
仍以“晝夜交替是怎樣形成的”該內容為例,晝夜交替是學生在參與生活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的一種現象,與其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初,先利用好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了晝夜交替視頻內容。生動形象的視頻內容一經展現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其在觀看的過程中,會自主地調動已有生活經驗,對該現象是如何產生的產生探究興趣。在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之后,我采取演示實驗的方式,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等將晝夜交替現象直接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此次展示的過程中,我以手電筒為太陽,照亮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被照亮的部分和沒有被照亮的部分,其代表的是一天中的哪段時間。然后慢慢地轉動地球儀,以此使學生在動態觀看的過程中認識到地球上在發生晝夜交替現象,同時為其理解是什么現象引起的晝夜交替提供感性經驗。在這樣的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不僅可以在實驗操作中理解所學,還可以積累實驗操作方法,促進其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為其技術素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科學“地球與宇宙”該領域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采取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使其在猜測、驗證等活動參與中,既能獲得科學知識,又能養成技術素養。
參考文獻:
[1]繆姝.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中技術素養的培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2]葉寶生.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技術教育因素及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10):79-8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