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萍
摘 要:國際上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即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這與我國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基本一致。在物理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即科學情感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物理;科學素養;科學情感
教學中教師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切忌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現將我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對物理情感的培養做法總結如下。
一、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和對生活的熱愛
物理學是一門研究力、熱、光、電等自然現象的學科。教材中每一章的章首語寫得生動,富有激情和哲理,學生通過閱讀或有感情地朗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比如,“物態變化”一章中要求學生通過各種資料了解雨、雪、云、霧、露等的成因,進而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在“光的色散”中學生能領略到大自然的絢麗多彩;在“聲音的特性”的探究活動中使學生領略到大自然的動聽等,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二、在教學中應用物理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具有真實、形象、生動的特點。學生實驗探究,經歷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例如,在學習熱現象時讓學生觀察“水煮金魚不死”實驗;在學習大氣壓強時演示“瓶吞雞蛋”生動有趣的實驗;通過“測電阻”和“測密度”等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參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
新課標的課程理念提出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經驗。例如,我們曾經舉行的“風箏放飛比賽”“自制潛水艇模型”“自制電動機模型”等活動。讓學生研究一下“超市手推車中的物理”:手推車為什么可以隨意改變方向?手推車在平地上推起來輕松,在傾斜電梯上為什么推不動了,也滑不下來?如果手推車內盛的物品很多,在傾斜電梯上會自動滑下來嗎?這些活動,可增加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促使其形成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
四、引用物理學史,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愿望及愛國主義情感
科學家們的事跡、中國科學發展史等對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高尚的愛國情操有很強的感染力。例如,在講電磁感應現象時介紹科拉頓“跑失良機”的故事。法拉第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觀察到了電磁感應現象。再比如,在講核能這節課時,介紹錢三強、王淦昌等物理學家在原子物理學上的貢獻,沒有這些老一輩物理學家的努力奮斗,就沒有我們今天國防的強大。這樣,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激勵他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貢獻。
五、關注現代科技發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科學的發展觀
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以及物理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比如,在講“顯微鏡和望遠鏡”時可介紹我國科學家自行設計研制的“遠東最大的望遠鏡”;在講連通器時,介紹我國三峽工程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在講熱學時,介紹我國的運載火箭技術、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介紹我國衛星通信的應用、超導體和核技術的突破、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在學習“太陽能”時,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中太陽能的應用,初步樹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六、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講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
每一個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對物理事實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的概括、總結和升華,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教學中教師既要講清楚物理學的概念、定律和原理,又要讓學生學會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例如,在講“機械運動”一節時,要讓學生明白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還有摩擦力和慣性的利與弊等問題都能體現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再比如,通過介紹日本發生的核泄漏事故,使學生認識到核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科技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讓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事物。
最后強調的是,物理學科的教學應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綜合考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是游離于知識之外,也不是凌駕于知識之上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潛心挖掘教材中適合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素材,真正把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培養目標,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袁運開.現代自然科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