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久
摘 要:十幾年的教學觀察發現,初中學生數學成績兩極分化存在嚴重的趨勢,特別是中考的低分學生越來越多,這勢必制約著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三個方面分析數學低分率形成的原因,并結合實踐,提出了降低數學考試低分率的建議,從而整體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低分率;態度;方法
不知從何年開始,筆者發現期末考試及中考,數學成績低分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教師在努力提高高分率的同時,還不得不思考如何降低考試低分率,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是每一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分析成因
低分并非一定是學生智力所致,有學生心理、學習方法等因素,也有社會、家庭、學校教學等多方面的影響。
1.社會家庭不良影響
現在好多人覺得讀到大學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而一個小學、初中畢業生在外面打工同樣領得幾千塊錢的工資,甚至比大學畢業生領到的還多,感覺讀書再多也沒什么用。同時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忙于經商務工,疏管或不教孩子,使孩子貪玩好耍,無心讀書,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很多農村家庭對成績差的孩子沒有信心,不抱希望,缺乏對孩子的鼓勵和幫助,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支持,這樣低分率能不高嗎?
2.老師教學方法不佳
雖然新教改好多年了,但一些教師一直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法單一,課堂中沒能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往往因為上課的枯燥無味,對數學缺乏興趣,或聽不懂或難以消化,這樣也就更加劇了兩極分化,使低分人數逐漸增多。
3.學生學習方法不當
有些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數學方法上順其自然,不會科學利用時間,沒有適應數學學科各階段學習的特點。學生因不會學習或學習方法不當而成績逐漸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逐步陷入厭學的困境。有些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和熱情,不求甚解,把學習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學習沒有計劃和目標,得過且過,其學習行為完全是一種被動的應付。有些學生基礎本來就不好,數學思維反應較慢,而上課又沒有認真聽講,努力學習的意志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課后缺乏指導和訓練,或者花的時間較少,學習方法不科學、貪玩,久而久之造成了低分。
二、解決策略
針對數學低分的不同成因,我們可以多管齊下,讓學生的數學成績逐步提高,從而縮小成績的差距,減少低分人數。
1.創設情境讓學生愿意去學習數學
社會中的大問題雖然我們無法去管,但對于我們自己的學生,我們可以正確地去引導他們,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身素質。比如說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一節:100萬有多大,此時是智力發展的最佳狀態,所以新課導入時,可根據教學內容,抓住疑點創設思維情境。
2.創造條件,堅定低分者的信心和毅力
他們有自卑感,常輕視自己,較低地評價自己。教學中,要多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尋找他們答問中的合理因素,提煉優點,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有一次數學課,領導和教師來聽課,有位學生平時極少舉手答問,于是我給了他一個簡單的問題,叫他回答,沒想到他回答得還是很不錯的。于是我充分表揚了他,并給他以掌聲。自從這節課起,他就爭著發言了。低分者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靠“壓”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要以“吸引”的方式引導他們自始至終參與知識的積累過程,增強意志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一是尋找學生知識的最近生長點,以舊引新;二是對某些帶有綜合性的題目采用啟發、提問方式,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問題的由來及解決的方法。這就是一改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被動局面,使學困生能分享成功的快樂,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是減少低分的關鍵。
3.合適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事半功倍
學習方法不科學、不合理是學生學習數學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不科學、不合理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習數學事倍功半,使學生倍感數學難。因此,老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相互交流,介紹各自的學習方法,結合老師針對個別學生的指導和咨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學習方法指導要與新課程實施同步,應該從七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學生的學習往往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預習,事先了解課本知識要點。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其次,課堂上指導學生做好“聽”“思”“記”。讓學生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聽知識的形成過程及重點、難點,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由聽和觀察去多思、善思、勤思,進而深思、反思。同時做好筆記,記下知識要點、記做題疑問、記易錯點、記解題思路和方法、記老師所補充的內容。再次,深入復習鞏固和課后練習,深化理解知識。
總之,初中數學低分率的降低和轉變是一項艱難、長期的工作,這還需要廣大數學老師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回靜雅.與考試成為朋友[J].初中生輔導,2004(16).
[2]林慶.數學考試中常見失分原因與對策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