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雅瑞
摘 要:當代散文大師王鼎鈞的《那樹》,雖是一篇語文教學文本,是我們認識自然、透視人與自然關系的教科書,但從散文的神韻和讀者更深層的思考來看,更引發我們對人類欲望的反思:物欲橫流的今天,人們應該保持赤子之心,放下私欲,還自然蔥蘢,給自己 安寧。
關鍵詞:多元化價值;“雙刃劍”;欲望“雙重性”;赤子之心
《那樹》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臺灣散文家、當代著名華文文學大師王鼎鈞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許多專家的好評,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專家劉錫慶《中國散文通史當代卷上》:“王鼎鈞的散文飽含著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深刻認識,豐富的生活閱歷使他積累了獨特的人生經驗。他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藍本,表現了人生各個層面,意蘊深遠。”《那樹》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教學本課時,本文既要當做語文材料來學習,又要把它當作認識自然、透視人與自然關系的教科書來學習。其中如思想價值、情感價值、審美價值、文學藝術價值等都值得我們認真揣摩品味,而正因為這種多元化的價值思考,更彰顯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更引發人們深思。
本文按大樹生命歷程敘事,以描寫和敘述為主,少有議論。有關這棵樹的一生,可寫的很多,行文選材卻僅僅敘述大樹有益于人類的情況和被人類所伐倒的情況,矛盾鮮明而集中。也正因為尖銳的沖突,行文的中心更加凸顯,意蘊更加深遠。行文之始就將大樹的具體形象描繪出來:貌不凡、佑平安,同時也代表著一種古老的田園風光,有著和平安詳的精神,這是早期的大樹;通人性、講人情,自久遠的年代以來靜靜地、默默地庇護著人類,這是近期的大樹。可第二部分開頭“但是”轉折,表明矛盾出現了,行文也就自然地過渡到現時的大樹,醉漢死了,人類卻宣布“那樹要償命”了!文章雖以敘述結尾,不作議論,但給人以沉重的悲劇感,讓人喟嘆!
從散文的神韻來看,作者意在表達一種思想或感受,作為課文講授,我們可以因為學生年齡階段和課堂的限制,從表意收筆和總結,但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有更深的思考和感悟,要能感悟到作者立意的復雜性、矛盾性。他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正如課本里的有關資料所說:“文明砍伐了叢林,卻蓋起不見天日的大廈;文明驅走毒蛇猛獸,卻制造市虎;文明消滅瘴癘瘟疫,卻散布原子塵……”這是對人類文明的一點質疑,但并不代表作者反對人類文明,向往過去田園生活時代。這也可以用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來反駁:“人類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艱辛的奮斗,最漫長的過程,沖出洪荒,握緊文明,難道現在后悔了嗎?不,我們決不后悔,人類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地死于肺炎和猩紅熱,沒有什么可后悔的……對付文明造成的災害,是用進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作者對文明進步是持肯定態度的。這也正應了那句話“窗子打開的時候,進來的不只是新鮮的空氣,也會有蒼蠅和蚊子。”人類文明“雙刃劍”作用是應該讓人們深思的!
我不否認《那樹》這篇文章是惻隱與悲憫的深沉流露,但同時我有自己對《那樹》的一點思考。一篇文章的魅力決不僅限于文章本身,而是作者拋向讀者的深層思考和不易被人挖掘的深層主題,我認為《那樹》也引發了人類對自己欲望的思考。王鼎鈞在散文中緊緊抓住人類的兩大系統:生物層次和社會層次的交匯滲透。人作為靈與肉、精神與欲望的雙重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互為依存、互為制約的。他的文章,我們看到人的“欲望”的雙重性:一方面驅動人類物質文明,另一方面欲壑又會造成毀滅性破壞。它是我們人性不可或缺的存在,但也會讓我們跌入罪惡的深淵。
人們歌頌著大自然的賜予是無私的奉獻,想沒想到過這是人類在掩蓋自己對大自然的掠奪的欲望!散文中,寫那在強光下揮動的利斧和十字鎬映在“路面上”“窗簾上”的巨大陰影,不正是人類欲望的魔爪嗎?因為人類肆意追求經濟利益的私欲,城市中那依靠生命之綠才得以繁衍的生靈、那最古老也最長久的最后一簇綠陰,還有多少?我們在推動文明發展的同時,又踐踏了多少文明!現實中就有這樣的現象:湖畔、樹林,原本應是流水淙淙,綠樹成蔭,可各種形式的農家樂、田園游打破了這份寧靜,處心積慮的改造、地毯式的砍伐,蓋起所謂的高樓大廈。可以想象那一片片的樹林中、耕地中有多少棵“那樹”,更令人可悲的是這并不是個例,這樣的事可能時時有。有人美其名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們也的確獲得了利益,然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行為,必將遭遇自然的懲罰。因為人類的私欲,無數棵的“那樹”遭到屠殺,導致太多太多的災難降臨到這些肆虐自然的人們身上,土地沙漠化、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嘯、龍卷風……這些都是欲望惹的禍!欲望曾經是社會物質文明的驅動力,推動過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今天的我們又讓欲望操縱著,用所謂的發展所謂的文明蒙蔽了雙眼,試想一下,災難離我們還會遠嗎?
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當我們的靈魂被物質利誘時,欲望被利益操縱時,該讓自己沉靜下來,給心靈一次回憶和沉淀,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正如《傅雷家書》中所說:赤子孤獨了,便能創造一個世界。世界、國家和民族,沒有比今天更需要深思的了!放下私欲,還自然蔥蘢,給自己安寧。
參考文獻:
徐萍.初中語文散文教學的策略[J].語數外學習,2012(9).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