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鵬
摘 要:從當前社會現狀來看,德育已經滲入到生活中,它的存在就是督促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健康發展。但目前,初中德育效果并沒有達到一個理想狀態,同學們的知與行無法形成統一。因此,就主要分析了在初中教學中,應該如何落實德育工作,既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德育素養。
關鍵詞:德育素養;相互作用;陶冶情操;言行舉止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都喜歡把重點放在知識傳授上,對于同學們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不重視,加上德育的片面性,使得同學們的價值觀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這就直接影響到同學們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此,老師就需要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不斷更改自己的教學方式,有效落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質量。
一、當前初中德育工作現狀分析
現在很多中學都開設了德育課程,這門課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導同學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規范他們的行為,培養他們的情操。但這門課的實際教學效果卻沒有那么明顯,很多老師根本不重視德育課程,把重點都是放在知識理論學習上,這就使同學們無法得到全面發展。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言行舉止必然會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同學們的道德形成與發展和家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有些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常把一些社會上的不良行為直接表現出來,而孩子對于這樣的行為判斷不準確,也跟著家長學習,逐漸成為身上的陋習[1]。還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對于孩子的言行舉止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也不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促使家庭德育嚴重缺失。
二、有效落實初中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
1.全面提高德育素養
要想做一個有道德的初中生,除了要掌握相關的德育知識外,還要全面提高良好的道德素養,這里說的全面提高并不是在學校擁有完美的表現,還要在社會、家庭等圈子有良好的德育素養表現。在社會中,需要承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比如不亂丟垃圾、給老年人讓座、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在家庭中,尊重長輩、孝敬父母,比如幫爸媽分擔家務、幫爺爺奶奶捶背等。除此之外,還要時刻警示他們要擁有一顆堅持不懈的決心和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只有從生活、學習中不斷檢驗理論,才能全面提高德育素養。
2.老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要想讓初中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老師在教學中就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以自身為標桿,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在課上不亂發脾氣、不隨便批評人;在課下看到其他老師或領導要主動打招呼,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處理等。而同學們就會從老師的言行舉止中學到些什么,既而以老師為榜樣,從而養成良好的德育習慣。
3.聯合家長共同進行德育
在德育中,家庭德育是最基礎的部分,這就需要借助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來幫助同學們提高德育素養。因此,老師需要聯合家長共同展開德育,比如老師可以要求家長,讓他們時刻注意孩子的成長變化,正確引導他們去分辨事物的真偽,包括社會的現實和常態。只有學校和家庭雙管齊下,才能讓同學們積極且主動參與到德育學習中,既而有效提高初中德育的效率[2]。
4.組織團隊活動進行德育
在初中這個群體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初中生特別喜歡集體活動,老師就需要利用這樣的特點來組織團隊活動,通過活動來進行德育。例如: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舉辦“孤兒院送溫暖”這樣的德育活動,老師需要讓同學們提前準備一些自己平時喜歡看的書籍、喜歡吃的零食或者自己喜歡的玩具,然后組織大家一起到孤兒院去幫助這些無依無靠的孩子,這樣不僅可以讓他們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之外,還能讓他們養成呵護他人之心[3]。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組織一些校內團隊活動,比如讓同學們參加跳繩比賽,以小組形式進行比拼,通過這種運動來培養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把德育更好地滲入到教學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融入生活元素進行德育延伸
在德育工作中,除了要把生活融入課堂中之外,還要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因此,老師可以組織同學們一起編排一個“情景劇”,讓同學們積極參與其中,比如誰負責舞蹈編排、誰負責道具、誰負責服裝等,把一些生活元素聯想到德育中,并通過表演展示出來,這樣他們不僅可以學到更多屬于自己的知識,老師也能通過表演來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除此之外,老師還要加強生活與德育的聯系,在德育課堂中給同學們提供更多了解生活的機會,從而讓他們把課堂中累積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根據以上的闡述和分析,學校不僅要培養人才,還要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德育不管在任何教學階段都是極其重要的。因此,老師要針對當前德育存在的問題不斷深入研究,以身作則、聯合家長,并通過團體活動來深入開展德育工作,從而引導同學們形成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龍小軍.落實有效的初中德育管理工作之我見[J].新課程(中學),2017(8):218-219.
[2]王鴦.如何有效落實初中德育工作[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3):17.
[3]黃兆良.革新視角下試析初中德育教學模式的優化[J].讀與寫,2018,15(32):4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