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軍芳
(作者單位:昌吉州委黨校)
近些年,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原有的二元制城鄉結構快速消失,這為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目標奠定了基礎。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郊區農村集體土地,這就為失地農民轉崗、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的出現埋下了伏筆。隨著城鄉進程的不斷加深、加快,由占用農村集體土地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逐漸顯現,如何推動城郊農民的市民化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中之重。為此,本文對城郊農村市民化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對解決城郊農村市民化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為城市郊區農村的市民化提供相應的理論與實踐支撐。
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在城鄉一體會進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故三農問題對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在土地被占用后,如何幫助農民需尋找出路,實現生存成為解決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推動城市郊區農民市民化能夠引領農民快速適應城市生活,進行自我生存發展,為保持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成提供基礎保障。
提高城市郊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我國農村呈現出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積小、勞動力富余等情況,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的發展,通過農民市民化,能夠有序的引領農村勞動力進行外部轉移,這樣能夠幫助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借助城市平臺進行增收,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也能夠幫助農村居民提高人均耕地占比和收入,最終實現城市外來農村勞動力、農村居民雙重發展。
提高農民的個人素養和能力。相比于城市居民來說,農民在文化、技能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受到自身素質的影響,農民實現現代化的難度大大增加,如果在農村內進行現代化建設,農民的現代化更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將農村城市化、農村市民化,推動農村與城市、農村與市民的進一步融合,借用城市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進行培養,提高農民的個人素養和能力,加快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就業人口比重較低。在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的勞動力資源已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民大多是一群只擁有傳統農業技能的人群,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缺少應有的職業技能素養,不具有競爭力,致使農民難以尋找到合適的崗位;雖然一些傳統企業的生產并不需要員工擁有較高的技能水平,但為了更好的進行企業管理,這類企業也會很少吸收外來的農村人員;再加上產業調整、企業轉制等政策因素的影響,農民就業率大幅度下降,失業人口比重增多。
農民出現寄生式發展的態勢。城市郊區占用的農村集體土地,大多被建設為集體經濟制企業,這些企業以第三產業為主,其收入主要包括房租、補償金等。這類集體經濟企業按照國有企業的方式進行經營,村委會是整個集體經濟企業的管理層,主要負責社區居民的生活、市政建設、社區居民福利等,這使得市民化的農民催生出了利用集體經濟進行“贍養”的寄生式思想和生活方式。
市民化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不足。在農村進行城市化后,農村轉變為街道和社區等形式,稱呼和管理形式發生了轉變,但一些社區和街道依舊采用舊制稱呼與管理形式,村集體依舊對居民管理,更有甚者出現了村集體與居委會并行管理的情況,這導致社區、街道的管理出現交叉并行,管理缺位情況凸顯。
農民生活環境不容樂觀。在城市郊區農村集體土地被征用之后,相關部門會建設公路、住宅、工廠等一系列城市發展設施,但由于缺乏相應的規劃,建設布局混亂、違規搭建、超進程建設等情況時有發生,這導致農民生活環境質量的下降。
思想觀念的影響。受到城鄉二元治理、分治體制等管理制度的影響,城市居民誕生出一種外來農村居民會搶奪醫療資源、就業資源、教育資源而引發社會矛盾的擔憂心理,城市民眾的這種心理使得他們抵觸農民市民化發展,并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決策者的決策,拖慢農民市民化的腳步;農民具有較重的鄉土情結,雖然城市的繁榮深深吸引著農民的目光,但對鄉土的眷戀使得他們難以跨出放棄故土的決定;可以說,土地就是農民最為重要的財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保障,征地會使他們失去生活的保障,從而激發農民對征地的恐懼。
政策環境的影響。為了推動農民市民化的進程,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并未貫徹執行中央決定,比如針對市民化的農民出臺抑制政策,減少相應的獎勵,管理過程避重就輕,實施輕服務、重義務等管理原則;雖然一些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進行農民市民化的建設,但由于缺少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傳播建設不充分等因素的影響,難以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可靠的就業環境;農村居民屬于外來轉移人員,相比于城市居民來說,政府為其制定的就業、生活、醫療等政策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難以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政策保障。
農民自身素質的影響。農民的自身素質越高,市民化的成功率也就越高。我國農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多以20歲-35歲的青壯年為主,這類群體大都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相比于留村人員具有更好的綜合素質。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城市郊區農民既沒有外出務工人員的身體素質,也缺少相應熟練的技術能力,這成為解決城市郊區農民城市就業的重要阻礙,進而也影響了城市郊區農民市民化的進程。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主動對待農民市民化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條例、被征收農民戶籍管理、民主管理等制度出發,消除阻礙農民市民化發展的政策障礙,為農民市民化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完善農村城市化后的管理體制,消除村集體與居委會并行的情況,強化事務處理的規范性,進一步完善基礎黨組織建設,積極發揮黨員的作用,幫助新市民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建立農民社會保障體系。根據新市民的實際情況,制定與之生活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方案,完善養老、醫療、教育等基礎服務項目,為新市民的生活保駕護航;建立新市民風險保障準備金制度,可以按照相應的比例,從土地征收補償金中抽出相應金額注入風險準備金制度中,以提高新居民抗風險能力;針對失業人群,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進行適當的統籌安排,減少失業人口比例;針對招收新市民的企業可以實施相應的減稅方案,激勵本土企業大量吸收新市民群體;推行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制度,強化統一性的籌資與管理工作。
創新集體制經濟的管理模式。堅持保護城市郊區農民核心利益為原則,利用股權配置等手段,制定出能夠促進集體企業價值得到提升并維護城市郊區農村產權的現代化產權管理制度,幫助農村集體企業按照資產管理機制進行正常運轉,實現集體性質資產從最初的實物化管理向資本化經營轉變。為了減少腐敗事件的發生,還要建立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對集體資產的使用、保管進行監督,防止集體資產的損失。
通過上文,我們能夠得知,城市郊區農民市民化對進一步融合農民在城市的發展、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城鄉的一體化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刺激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為此,相關政府要正確對待城市郊區農民市民化的問題,切實履行職責,積極開展城市郊區農民市民化的工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為新市民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正確處置集體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保障新市民的權益,為其提供良好的服務水平,最終發揮新市民在推動城市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