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煌, 韋嵩, 李曉昊, 侯春福, 張嫻嫻, 郭晶, 李慧
(南部戰區總醫院中醫科,廣東廣州 510010)
軍事訓練傷是指部隊官兵在進行軍事訓練時,因受到訓練強度、內容、方法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參訓人員出現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或病理改變的系列損傷[1]。隨著當前部隊軍事訓練的強度和難度不斷加大,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居高不下[2],并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國內外報道膝關節訓練傷的發生率位于軍事訓練傷中的第一位。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指在軍事訓練時膝關節在急性創傷、慢性勞損下非感染引起的滑膜炎癥反應性疾病,目前認為其發病主要是在軍事訓練中因暴力撞擊、強力扭轉、牽拉壓迫、跌仆閃挫或過久勞累的損傷而形成,它是膝關節軍事訓練損傷的一種常見病,一般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若在急性期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有效的控制[3],經統計約有13%的患者會形成反復發作的頑固性慢性滑膜炎,其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屈伸活動受限等[4],嚴重影響部隊官兵的健康和部隊戰斗力,降低官兵的軍事訓練水平和綜合軍事素質。因此,如何提高軍事訓練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的治療效果,是我軍衛勤系統的重要研究熱點之一。便攜式針刀鏡是本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中醫微創治療新技術,在治療膝關節損傷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方面有明顯作用。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方法,觀察應用便攜式針刀鏡治療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的臨床療效,并與傳統針灸推拿治療作比較,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解放軍原廣州總醫院中醫科住院的軍事訓練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官兵為研究對象,共63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63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1例。
1.2病例選擇所有病例均符合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的診斷標準[5]:①軍事訓練史及外傷史:有影響到膝關節的長期或高負荷、高強度訓練史,或急性外傷史;②??茩z查:有明顯關節腫痛病史,浮髕試驗陽性,膝關節內有積液;運動負荷會加重膝關節疼痛癥狀,休息有緩解;抽屜試驗陰性,回旋研磨試驗(半月板旋轉試驗)陰性,排除前后交叉韌帶、側副韌帶及半月板損傷、膝關節退行性滑膜炎、感染性滑膜炎、原發性滑膜炎等非創傷性的病變。
1.3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給予便攜式針刀鏡治療(見圖1、圖2),持續治療4周。第1周在針刀鏡可視下應用便攜式針刀鏡配套器械經筋刀進行關節內灌洗、松解、修復1次。治療過程如下:用1%的利多卡因在患者膝關節局部浸潤麻醉,按膝關節針刀鏡操作標準常規取前外側入路,尖刀切開皮膚,用直刀開通入路,置入針刀鏡套管,安裝針刀鏡鏡頭并打開水通道充盈關節腔,依次探查髕上囊、髕骨關節間隙、內側脛骨間隙、內側半月板、內側隱窩、髁間窩、外側脛骨間隙、外側半月板、外側隱窩,通過針刀鏡套管器械操作通道置入經筋刀;在探查過程中對黏連部位進行松解,對炎性滑膜和軟骨表面沉積纖維素、纖維蛋白等病理產物進行鈍性清理、修復;通過針刀鏡雙向液體通道以0.9%的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持續關節腔灌洗,直至引出的沖洗液清亮。第2、3、4周應用針刀鏡配套的微創針具在關節周圍行經筋松解、剝離疏通治療:治療部位依據《中國經筋學》[6],取膝關節周圍有條索或結節處的經筋病結點(即循經筋阿是穴),在結點處用亞甲藍標記,用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進入經筋后針刀到達骨面,采用切、分、離、剝、擠推、摩骨等手法,對操作部位進行縱行疏通和橫行剝離治療。每周1次,共治療3周。
1.3.2 對照組 給予傳統針灸推拿治療。針灸治療:參考《軍事訓練傷防治手冊》[7],取阿是穴、三陰交、犢鼻穴、血海穴、足三里及陰陵泉,行常規消毒后進針(針具規格為0.3 mm×60 mm),其中除阿是穴行直刺外,其他穴位行斜刺。進針后要進行捻轉直至患者有酸脹感,留針30 min后除針,期間每間隔10 min捻針1次。每天施針1次,7 d為1個療程。推拿治療:患者取仰臥體位并將患肢伸直取外旋位,對患部進行中等力度按揉、推滾,確定疼痛部位后行彈拔,重復該推拿方法8遍左右。每天推拿1次,7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休息3 d,共治療3個療程(合計為4周時間)。

圖1 便攜式針刀鏡器械Figure 1 Minimally invasive needle-knife scope therapy instruments

圖2 便攜式針刀鏡治療Figure 2 Performance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edle-knife scope therapy instruments
1.4觀察指標和方法
1.4.1 膝關節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分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的變化情況。方法:讓患者在1條10 cm長的線段上標識疼痛程度,其左端為0分,表示“無痛”,右端為10分,表示“劇痛”,患者在此線段上所標記的長度即為VAS得分[8]。
1.4.2 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的變化情況。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包括:跛行(0~5分)、支撐(0~5分)、交鎖(0~15分)、不穩定(0~25分)、疼痛(0~25分)、腫脹(0~10分)、爬樓梯(0~10分)、下蹲(0~5分),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其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9]。
1.4.3 步態分析 分別于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進行步態分析。步態分析采用Gait Watch步態分析儀進行步態時空參數分析。具體分析方法:①受試者著寬松衣服和平底鞋,將7個傳感器按標準綁定在患者骶骨后正中間處、股骨中段正前方、脛骨內側肌肉平整處和腳背平整處;②采用標準方法校準環境、儀器、設備;③患者在規定安靜環境中的測試走道上直線行走12 m;④系統數據采樣頻率為500 Hz,采集時間距離參數,包括步頻、步態周期、步幅、步速。
1.5統計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治療組32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18~28歲,平均(22.9±3.9)歲;病程(3.2±1.6)個月。對照組31例患者也均為男性;年齡19~29歲,平均(23.4±3.5)歲;病程(3.1±1.5)個月。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及疼痛VAS評分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疼痛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的改善作用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及疼痛VAS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Lysholm scores of knee joint function and VAS Pain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s/分)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步態時間距離參數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步頻、步態周期、步幅、步速等步態時間距離參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步頻、步幅、步速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步態周期均較治療前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步頻、步態周期、步幅、步速等步態時間距離參數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便攜式針刀鏡治療可有效提高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的步頻、步幅、步速,縮短患者的步態周期。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步態時間距離參數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gait-time-pace parameter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
相關研究表明,膝關節是最易發生訓練性損傷的部位。膝關節軍事訓練傷不僅對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影響部隊的正常訓練,降低部隊戰斗力。在軍事訓練中,奔跑、跳躍、跨步及各方向急劇轉體、下蹲和撲倒等動作,常可使膝關節發生急慢性損傷,輕則影響訓練,降低訓練質量;重則導致傷殘,影響日常生活。目前研究發現,在膝關節創傷后,血腫未吸收完全,且隨著血腫的壓迫,組織間滲透壓升高,關節液吸收與分泌平衡受到破壞,使得關節液增加,內壓增高,關節腔內及周圍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阻斷了關節內組織正常的滋養,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1)疼痛,一般在傷后即刻發生,并持續存在;(2)腫脹,疼痛后逐漸出現患部腫脹,常伴有皮下瘀血;(3)壓痛,損傷局部壓痛是主要體征之一;(4)運動功能障礙,患處關節表現為一定方向的活動受限。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由于上述一系列病理變化,將直接導致患者行走姿勢及步態異常。在膝關節損傷的步態過程中,已有研究表明膝關節損傷患者的步頻、步速、步寬、步幅等步態時間距離參數較正常人明顯下降。
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屬于中醫學“傷筋”、“痹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當人體受到損傷時,氣血運行失常或筋肉受損,導致氣滯血瘀,經絡、經筋受阻,使關節屈伸不利,作腫作痛。正如《圣濟總錄·傷折惡血不散》所云:“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血瘀結不散,則為腫為痛”。損于外而傷于內,傷血必傷氣,經絡、經筋瘀血凝滯,則氣機宣通失暢?!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酚小皻鈧?,形傷腫”,氣本無形,郁滯則氣聚,聚則成形,氣機不通之處,即傷病所處,必出現腫脹疼痛。清代名醫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有:“痛不通,氣血壅,通不痛,調和奉?!惫手委焺帐菇浗j、經筋疏通,氣血暢達,方能奏效。
便攜式針刀鏡技術是以現代解剖醫學為基礎,以中醫經筋理論為指導的中醫微創診療技術,該技術在中醫傳統“九針療法”基礎上,借鑒現代醫學的內窺鏡和微創外科技術,在不破壞機體整體結構的情況下,根據中醫整體觀念和經筋理論,利用研發的針具,通過微型經筋針械在可視下進行筋結剝離,松解經筋走行的卡壓、黏連和阻滯,達到疏通經絡、經筋的治療目的。有臨床研究[10,11]表明,在經筋理論的指導下,應用針刀鏡系統分離結筋病灶點的橫絡,解除其對經絡、經筋的卡壓,減少或消除因卡壓后而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有效解除患者的關節痹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采用傳統針灸推拿治療,能有效改善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的步態,緩解膝關節疼痛,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這一研究結果跟既往研究結論[12,13]相一致。治療組采用便攜式針刀鏡治療后,患者的步頻、步速、步態周期、步幅、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及疼痛VAS評分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說明便攜式針刀鏡治療能明顯改善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的步態,緩解膝關節疼痛,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究其原因,一方面,采用便攜式針刀鏡在可視下灌洗關節,清除滑膜炎關節液中的炎癥細胞因子和關節液中及組織表面的纖維素和纖維蛋白等病理產物,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環境,減輕局部滑膜炎癥,降低關節內的病理組織對機體的反復刺激,阻斷自身免疫應答,降低關節內壓力,緩解關節疼痛,糾正由于疼痛導致的患者步態異常;另一方面,應用針刀鏡配套器械中的微創針具解除關節周圍的組織黏連,疏通淋巴前通路和組織液通道,消除局部炎性介質和大分子代謝產物的蓄積,維護組織液的正常生理功能。通過循經筋行疏通、松解、剝離治療,可松解橫絡結點,疏通氣血運行通道。由此可見,通過關節內外的序貫治療,對軍事訓練傷導致的膝關節內外的“橫絡”進行疏通松解,清除經筋循行路線上的卡壓節點,有助于恢復經筋的正常功能,達到治療痹證的根本目的。
綜上所述,便攜式針刀鏡治療軍事訓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改善軍事訓練致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的步態,緩解膝關節疼痛,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便攜式針刀鏡系統的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可單兵隨身攜帶,使用方便,對環境、操作條件無特殊限制,可以很好地適應戰時及訓練時基層部隊衛勤保障需要,該技術值得在基層部隊中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