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彩麗, 盧詠梅, 曾秀云, 胡燕, 黃永明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2.廣東省中醫(yī)院大學城醫(yī)院骨科,廣東廣州 510006)
氣管插管下全麻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雖然該種麻醉方式為手術的進行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并發(fā)癥。術后咽喉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POST)是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操作過程中,由于氣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傷而引起的疼痛[1],患者常表現(xiàn)為咽痛、喉部紅腫充血,并伴有聲音嘶啞和咽喉異物感,其中咽痛是最明顯的癥狀。該病的發(fā)生率可高達50%[2]。POST嚴重影響患者術后飲食吞咽,進而影響術后恢復,降低患者術后滿意度[3]。目前,臨床治療POST的方法主要有術前藥物漱口[4]、術后霧化吸入[5]等。其中,霧化吸入為目前臨床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其作用緩慢,效果不明顯。因此,尋找一種更加快速有效的治療措施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緩解POST的臨床癥狀,本研究采用天突穴加用紅外線貼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廣東省中醫(yī)院行擇期氣管插管全麻的患者共10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①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為Ⅰ級或Ⅱ級(Ⅰ級:無基礎疾病;Ⅱ級:存在基礎疾病,但沒有影響正常生活,若大于65歲或急診都要在原分級基礎上加一級);②年齡50~70歲,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擇期手術的患者;③術前2周無上呼吸道、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適的患者;④既往無咽喉、肺部疾病、無吸煙史;⑤對粘貼膠布無過敏者;⑥意識清醒,自愿接受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穴位所在位置紅腫、破損的患者;②插管1次不成功,反復插管的患者;③意識不清或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的患者;④存在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⑤不合作的患者。
①干預期間,使用其他方法,影響效果評價的患者;②觀察期間進行二次手術的患者;③自行退出而影響療效判斷者。
1.6.1 常規(guī)處理 術前2組患者均禁食8 h,禁飲4 h,術前30 min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0.5 mg。麻醉由同一高年資醫(yī)生完成,男性使用7.5號導管,女性使用7號導管,插管完成后接入氣囊檢測,維持氣囊內(nèi)壓力在20 cmH2O。
1.6.2 對照組 按照術后常規(guī)護理給予沐舒坦+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患者手術完全清醒后(約術后2 h)進行第一次霧化治療,每日2次,每次20 min。①藥物配制: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勃林格殷格翰,批號:825178,規(guī)格:2 mL,15 mg/支)2 mL+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批號:318406,規(guī)格:2 mL,1 mg/支)2 mL+0.9%氯化鈉注射液(山東齊都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3E18090209)6 mL。②吸入方法:協(xié)助患者取半坐臥位或抬高床頭30°,頭偏向一側,調(diào)節(jié)至中流量氧量指導患者口含霧化器做深呼吸。③霧化裝置由泰利福公司生產(chǎn)(注冊證編號:國械注進20162542776),霧滴均勻。
1.6.3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紅外線貼進行穴位貼敷。天突穴定位: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操作:護士洗凈雙手,使用生理鹽水清潔天突穴,待皮膚干燥后將紅外線貼貼敷于穴位,按壓穴位5~10 s,4 h后取下紅外線貼。貼敷開始時即配合霧化吸入,貼敷每日1次,霧化吸入每日2次。
分別于術后12、24、48、72 h,記錄2組患者咳嗽發(fā)生的例數(shù);同時使用以下量表統(tǒng)計患者咽痛及聲音嘶啞的程度并記錄。①伯格曼舒適度量表(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評分:0分為持續(xù)疼痛;1分為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時疼痛嚴重;2分為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時輕微疼痛;3分為深呼吸時也無痛;4分為咳嗽時亦無痛。②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0分為無痛;3分以下為能忍受的輕微疼痛;4~6分為疼痛并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為有逐漸強烈的疼痛,且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及睡眠。③聲音嘶啞分為4個等級:0分為沒有聲音嘶啞;1分為輕度聲音嘶啞(僅患者本人能意識到);2分為中度聲音嘶啞(熟人探視時發(fā)現(xiàn));3分為重度聲音嘶啞(失聲,無法說話)。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13例,女37例;年齡50~70歲,平均(63.56± 10.81)歲;病程5~11 d,平均(8.14±1.39)d。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15例,女35例;年齡50~70歲,平均(64.65±10.34)歲;病程6~12 d,平均(8.24±1.57)d。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結果顯示:2組患者術后12 h咳嗽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48、72 h咳嗽發(fā)生情況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結果顯示:術后12、24 h,2組患者BC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8、72 h,觀察組BCS評分明顯改善,且改善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術后咳嗽發(fā)生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ugh incidence in the two groups n(p/%)

表2 2組患者術后BCS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ostoperative BC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x±s,s/分)
表3結果顯示:術后12、24 h,2組患者聲音嘶啞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8、72 h,觀察組患者聲音嘶啞評分明顯改善,且改善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P<0.05或P<0.01)。

表3 2組患者聲音嘶啞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hoarsenes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x±s,s/分)
表4結果顯示:術后12、24 h,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8、72 h,觀察組患者VAS評分明顯改善,且改善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4 2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postoperative VA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x±s,s/分)
POST是氣管插管全麻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研究[5]顯示,50%~70%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在術后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POST。既往研究[7]證實,氣管插管全麻POST的發(fā)生與氣管插管的技術、導管大小、氣囊壓力大小、手術部位、手術時間等有關。另外,女性和既往有吸煙史也是引起POST發(fā)生的高危因素[8]。嚴重的POST不僅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同時影響著患者的進食及術后康復。因此,尋求能減少POST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的治療方法刻不容緩。目前,預防及治療POST的方法主要包括氯胺酮噴喉[9]、霧化吸入[5]以及口服藥物[10]等。雖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POST的發(fā)生,但都存在起效較慢、持續(xù)效果不理想的缺點[11]。因此,探尋一種起效更快、緩解能力更強且簡單易行的治療方法是臨床護理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中醫(yī)認為POST屬“喉痹”范疇,其內(nèi)因多為肺、脾、胃的臟腑功能失調(diào),外因多為外邪侵犯,邪毒循經(jīng)上壅等。POST主要是由于術中的打擊創(chuàng)損,傷及經(jīng)絡,氣機循經(jīng)不利,竅隧不通,不通則痛;經(jīng)絡阻閉,喉脈不通,津不上承,喉竅失于濡養(yǎng),則可見咽干癢、咳嗽等[12]。而西醫(yī)認為,POST的機制可能與插管過程中咽喉部及氣管黏膜受到損害,釋放炎性介質(zhì)、產(chǎn)生炎性反應及氣管導管套囊壓力使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發(fā)生缺血損傷有關[13];聲音嘶啞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插管期間氣管導管持續(xù)刺激導致聲帶水腫[14];而咳嗽可能是由炎癥介質(zhì)釋放,刺激咳嗽感受器所致[15]。
天突穴屬任脈,具有利氣道、化痰濁、降逆氣的作用,針刺此穴能通利肺氣,使之爽利通暢,被譽為“清咽利肺第一穴”,臨床上常選用天突穴治療氣管、咽喉等肺系疾病,均取得較好療效[16,17]。紅外線通過熱力作用,使組織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具有改善組織血液循環(huán)使機體組織代謝增強、降低神經(jīng)的興奮性,促進炎性物質(zhì)消散的作用。穴位貼敷屬于中醫(yī)藥物療法中的膏藥療法,通過粘貼在不同穴位上,可在一定時間內(nèi)刺激相關穴位,激發(fā)其功效,同時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jīng)貫絡,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18]。研究[19]表明,穴位貼敷對氣管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并起到鎮(zhèn)咳、平喘的作用。研究[20]報道,中藥貼敷天突穴治療POST取得較好療效,但使用紅外線貼進行穴位貼敷治療POST目前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術后24、48、72 h觀察組咳嗽發(fā)生例數(shù)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常規(guī)霧化基礎上加用紅外線貼敷天突穴在治療POST咳嗽方面效果較好。考慮貼片設計使得紅外線在局部靶點發(fā)揮療效,通過熱傳導熱作用使氣管平滑肌松弛,以達到鎮(zhèn)咳、平喘作用。同時紅外線貼能擴張毛細血管,減輕炎癥滲出和水腫,抑制白細胞的浸潤和吞噬以減少對咳嗽中樞的刺激從而降低咳嗽的發(fā)生率[21]。本研究中將紅外線貼貼敷于天突穴,通過紅外線貼良好的傳導性與腧穴互相激發(fā),達到止咳降逆的功效,與既往報道結果相似[22]。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術后咽痛情況均有改善,且觀察組患者術后48 h和72 h的BCS評分、VAS評分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紅外線貼具有較好的鎮(zhèn)痛作用,與既往臨床報道[23]一致。研究[24]表明,紅外線貼具有良好的熱力傳導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咽喉黏膜及黏膜下局部缺血癥狀,亦可使血流加快機體代謝增強,促進炎癥介質(zhì)的消散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紅外線可使體內(nèi)大腦內(nèi)源性鴉片類物質(zhì)——腦啡肽明顯增加,產(chǎn)生有力的抑痛作用。本研究中將紅外線貼貼敷于穴位,進一步發(fā)揮了兩者的疊加效應,達到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更加有效快速地改善了患者的咽痛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48 h和72 h的聲音嘶啞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常規(guī)霧化基礎上加用紅外線貼敷天突穴在聲音嘶啞治療方面亦取得較好療效。有報道聲音嘶啞的發(fā)生可能與氣管導管持續(xù)刺激導致聲帶水腫有關[25]。本研究紅外線貼內(nèi)的遠紅外陶瓷粉能集中發(fā)射波長為8~15 μm的遠紅外線,可達皮下表淺組織使組織溫度升高,減少炎癥滲出從而減輕聲帶水腫,達到治療聲音嘶啞的目的。紅外線貼貼敷天突穴可有效減輕POST癥狀,且較單純霧化吸入起效迅速、操作簡單易行,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法。由于本研究時間較短,觀察病例較少,下一步還將擴大病例數(shù),增加觀察節(jié)點,以探討紅外線貼貼敷天突穴治療POST的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