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今年引發熱議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家的老二蘇明成有兩次“暴怒”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是暴打妹妹蘇明玉。起因是蘇明成的妻子朱麗失業了,失業原因是蘇明玉當眾揭發了自己和嫂子的關系。蘇明成聽聞,像野獸般四處尋找明玉,直到潛伏在車庫把她痛打一頓才肯罷休。第二次則發生在蘇明成和妻子朱麗的爭執中,倆人越吵越激烈,話趕話中朱麗說:“你妹妹說的沒錯,你就是個沒斷奶的孩子!”蘇明成瞬間眼紅,一記耳光扇在妻子臉上,正是這記耳光最終導致了兩人離婚。
一個是親妹妹、一個是最愛的妻子,是什么讓蘇明成“痛下殺手”?答案是“羞恥感的暴露”。
02
“羞恥”可能是人最難忍受的情感,它的突然出現讓人瞬間崩潰,生理上也會出現各種反應,比如臉發燙、胸口發悶、渾身發抖、無法言語、大腦空白。更重要的,當人意識到這些反應,會更加羞愧,感到慚愧、渺小,或絕望與麻木。這時會本能想逃開,不讓任何人看見這個“羞恥的自己”。
然而,越想擺脫越絕望,因為羞恥一旦被激發,特別是被不經意激發,大腦是完全失控的。此時,本能反應一定要做些什么,不管有沒有用,至少不被羞恥感淹沒。于是,人瞬間暴怒,嚴重者如蘇明成會拳腳相向,攻擊對方的身體。
這種“暴怒”最大獲益就是瞬間轉移“羞恥”。用更有張力的情緒,用“攻擊者”的姿態,替代了內在隱藏的“羞恥感”。生活中并不少見,比如:孩子寫不好作業突然失手打了他、對方說沒品位你就立馬翻臉、有人超車就不顧安全憤然追逐、買東西有人插隊便立刻大聲苛責。
可以這樣說,只要發現某人突然暴怒,背后隱藏的動力往往就是“羞恥感”的暴露。對蘇明成來說,打妹妹背后的羞恥感是:“我是個懦夫,無能,都不能保護妻子”;打妻子背后的羞恥感是:“我離開了媽媽就沒有活著的權利”。而上面的幾個例子中,可能引發的羞恥感分別是:“我不配做個好媽媽”;“我是庸俗的、低人一等”;“我是個失敗者”;“我一文不值不被重視”。
實際上,別人根本沒羞辱他的意思,但在其內心深處有個點是不能碰的。羞恥感一般會被潛意識深深壓著,人會用各種方法逃避激發羞恥的情景。而當羞恥被不經意間暴露時,是極具淹沒感的,會瞬間把人推向絕望。此刻根據程度不同,人立馬本能啟動“應急性防御”,最有效的就是瞬間暴怒,會立刻轉移,把自己“低到塵埃里”的感覺反轉為“虛假的強大”。
但暴怒之后往往被迫承擔嚴重后果。比如蘇明成被刑拘、離婚。在生活中,對一個暴怒的人而言懲罰往往也是毀滅性的,會被法律制裁、會受傷、會有喪失,還會伴隨巨大的內疚和自責,繼而再次陷入深深的“羞恥旋渦”。
03
那怎么辦呢?
道理很簡單,之所以暴怒就是因為在逃避真實感受,之所以逃避是因為羞恥太讓人惡心了。故此,面對是唯一出路。
能有人引領,并一點點協助你看見、克服,是最好不過了。倘若沒有,人往往在一次次代價中慢慢成長,就像蘇明成,最終還是和自己和解了。
不過還是會有幾個原則的:
要找到“羞恥感”的來源。可以這樣說,每個人來源都不一樣,“找”的過程需要耐心,很多人就是在探索中跑掉了,因為羞恥感簡直太難忍受了。
多次體驗“羞恥感”,循序漸進。形成羞恥那段歲月是有創傷的,只要創傷性體驗就需要哀悼,哀悼的過程必須要再次碰觸,把沒能釋放的情緒釋放,把“未完成事件”完成,才算是跨過了那道坎。
要從內心理解自己,對自己寬容。羞恥也是自我一部分,有尊嚴才會有羞恥,而不是“無恥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