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萍 俞丹霞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我科采用藥物腹部七穴走罐配合大黃粉神闕穴貼敷治療老年骨折臥床患者便秘36例,取效較好,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科老年骨折臥床便秘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齡65~86歲,平均72.6歲,無腦、胸、腹、盆腔臟器合并傷,住院前排便正常。其中髖部骨折46例,胸腰椎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4例,骨盆骨折3例,多發性骨折2例,髕骨骨折1例,均需臥床治療。72例患者癥見:食少納呆,腹部脹滿不適,大便秘結,舌淡或紅或淡紅,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按照住院號的單雙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兩組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觀察組:生大黃30g,白芍、芒硝各10g,用200ml橄欖油浸泡1周,過濾裝瓶備用。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走罐部位皮膚,均勻涂上藥油,取4號火罐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進行走罐治療,走罐方向:右側大橫、天樞、中脘,再左側天樞、大橫、氣海、關元,最后回到原位為走罐1周,如此循環環腹走罐10~15周,治療約10min,至局部皮膚紅潤或出現痧斑,隨后在天樞、大橫、中脘、氣海、關元、神闕穴定罐5min。將罐起下,取大黃粉3g,醋調成糊狀,將藥糊用醫用透氣敷貼固定于神闕穴,6小時揭除。每日1次,如24h內無排便,次日繼續治療,走罐力度較前稍緩,總治療次數≤2次。
2.2 對照組:莫沙必利片,5mg,每日3次,餐前連用3d;穴位貼敷方法同觀察組,連用3d,排便即止;順時針摩腹,每日5次,每次10min,排便后停止治療。
3.1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2d內排便,便質轉潤,解時通暢,無伴隨癥狀;顯效:2d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伴隨癥狀緩解;有效:3d內排便,便質先干后軟,伴隨癥狀緩解;無效:癥狀無改善。首次排便時間的計算,自實施治療開始,至大便排出為止的小時數[1]。
3.2 兩組首次排便時間及排便耗時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首次排便時間及排便耗時比較(±s)

表1 兩組首次排便時間及排便耗時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36 36首次排便時間(h)6.71±1.41*67.46±7.17首次排便耗時(min)6.26±0.71*17.11±2.72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中醫內科學將便秘分虛、實兩型,實秘包括積熱、寒積、氣郁,虛秘包括血虛、陰虛、氣虛、陽虛。而老年骨折臥床便秘患者,臨床上往往積熱、氣虛、血虛、陰虛錯綜夾雜。目前治療骨折后便秘的藥物主要有潤滑性瀉劑、刺激性瀉劑及促胃腸動力藥等,但作用局限,臨床效果一般。天樞為大腸經之募穴,擅長治療胃腸疾病,尤其擅長治療便秘,對胃腸功能具有雙相調節作用且療效確切[2];大橫溫中理腸;中脘乃胃之募穴,亦為腑會,擅治腑病;氣海、關元益氣助陽、行氣導滯。大黃性苦寒,有通調水谷、蕩滌胃腸之功效;白芍養血斂陰潤腸,又能制約大黃的瀉下太過;配伍芒硝潤燥通便,清熱瀉火,三藥相須為用,效果更佳。神闕穴為經絡之總樞,內聯五臟六腑,共統人身百脈。穴位貼敷“可與內治并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將大黃醋調貼敷于神闕穴,藥物經皮吸收,并通過對神闕穴的刺激,通利水谷,瀉下攻積。腹部穴位藥物走罐,善走善行,隨著走罐的溫熱和機械刺激,藥物沿經絡循行快速送達病變之處,并通過經絡腧穴的吸收產生儲存作用、整體作用和放大作用,使潤腸通便作用起效更快,作用更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