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珍 卓寶琴 徐 芬
浙江省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本研究根據創面位置的不同對患者實施循經艾灸,探討循經艾灸療法對住院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壓力性損傷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療的壓力性損傷[1]患者98例,共117處創面。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9例。循經艾灸治療組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齡69.8±8.9歲;創面60處,部位:尾骶部25例(31處),髖部11例(14處),足跟部6例(8處),肩胛處4例(4處),足踝3例(3處)。對照組男24例,女25例;平均年齡70.2±8.7歲;創面57處,部位:尾骶部25例(28處),髖部10例(12處),足跟部8例(10處),肩胛處4例(4處),足踝2例(3處)。兩組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配合局部創面治療相結合的模式。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循經艾灸療法進行治療,具體如下:①根據損傷部位進行循經艾灸:每日1次,壓力性損傷在肘部、肩胛的患者,循手太陽小腸經取肩貞穴與小海穴;壓力性損傷在足底、尾骶部的患者,循足太陽膀胱經取承扶穴、委中穴與會陰穴;壓力性損傷在髖膝和踝關節外側的患者,循足少陽膽經取絕骨穴、環跳穴與陽陵泉穴。選用微煙艾條進行艾灸,使用三步法施灸,依次為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每個穴位施灸10min。②艾灸強壯穴:每日1次,足三里、氣海穴與關元穴。方法同循經艾灸。③損傷創面艾灸:每次換藥時,先用生理鹽水沖洗損傷的創面,擦干后艾灸。選用微煙艾條進行艾灸,根據創面大小點燃1根或2根艾條,對準損傷創面以及超出創面邊緣2cm范圍進行回旋灸,高度為距創面皮膚4cm左右,時間20min,直到創面愈合為止。
3.1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ICU住院患者治療前與創面愈合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變化、肉芽組織生長時間、直徑縮小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
3.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比較(pg/ml)
3.3 兩組肉芽組織生長、直徑縮小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肉芽組織生長、直徑縮小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肉芽組織生長、直徑縮小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49 49創面數60 57肉芽組織生長7.9±2.1*11.5±2.8直徑縮小9.2±2.2*12.9±3.0創面愈合22.6±3.0*26.0±3.4
壓力性損傷屬“瘡瘍”的范疇,又稱為“席瘡”“褥瘡”“壓瘡”,《外科啟玄》中便對席瘡有記載,“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當用馬屁勃軟襯”。氣滯血瘀、經絡受阻、肌膚失養是壓力性損傷的根本病機,治宜散瘀通絡、行氣活血、祛腐生肌為主。而艾灸療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溫通氣血等作用。根據損傷部位循經艾灸,并對損傷創面進行局部艾灸,借外來之火滋生機體陽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此外對強壯穴進行艾灸,有助于扶正氣,調節全身機能,實現散瘀通絡、行氣活血、祛毒引郁之效。
壓力性損傷屬于慢性、難愈性的損傷,在修復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比普通皮膚損傷更為滯后,因此它屬于一種相對較復雜的修復過程。在所有修復階段中肉芽組織形成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的肉芽組織生長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提示循經艾灸治療可以更快速地促進創面修復。治療組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為22.6±3.0d,顯著短于對照組26.0±3.4d,該結果提示循經艾灸治療可以縮短ICU患者的壓力性損傷愈合時間。
循經艾灸療法能夠促進壓力性損傷愈合效果確切,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F代醫學研究認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血管再生,在皮膚組織的修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均顯著降低,治療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此外,在進行艾灸治療時應選擇3年以上、細膩柔軟、火力滲透性較好的艾絨,有助于更好地發揮艾灸的作用。
綜上所述,將循經艾灸療法應用于住院ICU患者壓力性損傷的治療可以顯著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有助于創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