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何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其表現出來的特有文化氛圍通常和文本所用語言相匹配。本文以南派三叔的作品——《北京之夢》的英譯本為例,旨在探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歸化處理,強調在面對文學翻譯時,應當在文化差異方面進行著重分析,不僅要達到語言功能上的對等,還要達到文化意義上的對等,以期達到最佳翻譯效果。
【關鍵詞】文學翻譯;歸化法;文化對等
【作者簡介】梁驍,云南師范大學。
在翻譯時如何處理源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的文化差異,是翻譯界的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異化”與“歸化”(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前者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基準,后者則認為應以目的語為基準。原文作者南派三叔擅用大量筆墨去刻畫主角的心理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同時還會加入許多極具文化特色的典故。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盡量選用適當的詞語,既能保留源語文章的風味,又能使目的語讀者心領神會。本文就翻譯時對文化意象的歸化選擇進行討論。
歸化法的代表人物奈達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概念。他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并仔細分析源語信息的意圖。對奈達來說,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的目的是將譯文的表達方式做到完全自然,并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他提出了“功能同構”(Functional Isomorphs)的策略作為解決的方法,以求在不同體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馬傳秀,2012)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可在保留源語交際意義的基礎上,用譯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替代源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從而達到文化對等的目的。
譯者在處理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翻譯時,通常要考慮到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文本背景、創作年代,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等等,準確把握每一個要素,才能在翻譯時進行忠實、自然地轉換。接下來就讓我們分析歸化法在本文翻譯中的體現,以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單詞和句子為例:
例1:原文:北京之夢。
譯文:A Pekings Dream
分析: “Peking”相對于“Beijing”,其文學底蘊更加深厚,產生時間更早,在西方流傳范圍也更廣,頗有一種老北平式的語言韻味,更符合本文的基調。另外,的譯法借鑒了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仲夏夜之夢),讓讀者一看到標題,就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文化預設。
例2:原文:真正的鬼,大多藏在人的心中。
譯文:The real demons are usually hidden in peoples mind.
Analysis:中文的“鬼”不單純是指 “ghost” 或者“specter”,它還有表示邪念(evil thoughts)意思,而英文一詞“demon”在很多西方影視作品和書籍中都有體現,通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內心的陰暗面,同時還帶有一些宗教色彩,也被用來比喻惡魔、魔鬼以及一些不祥之物。為突出皇宮中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人心險惡莫過于鬼神的程度,那么用“demon”一詞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例3:原文:這好像《聊齋》中的故事,難道真的會發生在現實中嗎?
譯文:This is like the stories in
分析:同樣是奇幻外衣包裹下的善惡觀內核,兩部作品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時代特點,但基于兩者在國外的知名度以及受眾的廣度,譯者最終選擇了做歸化處理。一方面確實讓譯文更加簡明易懂,減輕了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負擔,避免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去查閱資料的煩瑣,但也切斷了本土作品的對外輸出,總體來說有利有弊。
例4:原文:老向導告訴我,中國的皇宮,其實是一個修羅場——無數的陰謀詭計,生死栽贓。
譯文:The old guide told me that the Chinese palace is actually a “Colosseum”——countless schemes and intrigues, just like the house of cards, to live or to die is only in an instant.
分析:“修羅場”一詞來源于佛教,通常被用來形容慘烈的戰場;目前在英文中沒有與之完全對等的詞匯,所以譯者選用了“Colosseum”(角斗場)一詞來進行歸化翻譯。這一文化意象的采用十分契合原作所要傳達的意境,另外,用美劇《紙牌屋》中的政治斗爭來對應“生死栽贓”,很好地解決了文化缺省的問題,達到文化對等的效果,實為佳譯。
通過分析該譯文,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到歸化翻譯法的魅力所在,這要求譯者擁有極廣的知識面和極高的文學素養。但是,歸化法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例如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不一定都有對等的詞匯,且每一種語言背后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氛圍。因此,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盡量去尋找相近的、互通的文化意象,力求做到譯文與原文的形神兼似,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原汁原味的寫作風格和核心思想,感受作品的靈魂所在。
[1]李曉紅.文化語境與文學翻譯話語建構[J].江蘇社會科學,2016 (4):179-185.
[2]潘惠霞,李輝.漢譯英過程中文化空缺現象探索[J].外語教學, 2000(4):74-77.
[3]王璨.論歸化翻譯策略不可或缺的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4: 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