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琪

編者按:一直以來,民營經濟是青島發展的短板。為深入學習深圳創新模式,解碼被譽為“中國民營經濟第一城”深圳的發展歷程,日前,“膠州灣對接深圳灣民營中小企業行動計劃”正式啟動。近日,本刊對參加交流學習的部分企業進行集中采訪。結合企業的自身發展情況,青島港訊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松立集團、青島薩納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暢談了此次學習深圳之行的感想和體會。
開朗健談、思路清晰,是港訊通CEO孫佳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這個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的碼頭大哥,早已將法學的理性與嚴謹融入了言談舉止。2005年,因為一個做進出口物流生意的朋友要拓展青島市場,孫佳抱著試一下心態來也到了青島幫朋友開展業務,從此他便與碼頭打上了交道:進出口貨代,海運訂艙,報關報檢,集裝箱運輸,碼頭倉儲,場站業務……每一個業務環節,他都積累了豐富經驗。沉淀多年,2015年,孫佳成立了青島港訊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立志成為智慧港口智能物流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
集裝箱運輸是所有進出口國際貿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因入行門檻較低,最近這些年一直處于粗放野蠻發展的狀態。但進出口集裝箱運輸又是一個專業度水平較高、操作環節復雜的行業,每一個時間節點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集裝箱不能放行、裝船,給客戶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
“之前港口物流行業散、亂、差,由于沒有制約,經常會出現車輛承諾接貨可是第二天又不去了的現象。在出貨比較集中的時候,找車比較困難,有急用時甚至一天都找不到。這些都是由于物流行業信息不對稱。”于是,孫佳帶領團隊研發了“港陸通智能物流平臺”,整合了進出口集裝箱運輸上下游客戶資源,打造了全程可視化智能物流的新標準,解決了箱、貨、車信息匹配的問題,完美地解決了車輛調配難題。
港訊通先把物流信息、專線的運力等資源的信息數據收集到平臺上,再將青島港進出口貨物輻射的省市和地區進行區域拆分,整合了精確到縣級市的專線運輸公司和運力資源,實現了物流行業服務、價格的標準化。截至今年上半年,港陸通智能物流平臺注冊的集卡運力突破10000輛,占青島港集卡車輛總數的1/3。“通過我們的產品設計和打磨,可以將原來派車時間需要1-2個小時縮短為5分鐘,整個業務流程工作效率提升20%,提高了業務操作環節和財務環節的準確性。”孫佳介紹。
物流企業為什么要做供應鏈金融
2017年,港訊通的發展遇到瓶頸,由于自有資金無法支撐快速發展,只能到處拉投資、對接風投,可是卻一無所獲。“跟南方城市相比,作為北方城市青島的投資環境差了很多,投資方大多對于具有迅速增長性的項目比較熱衷,對實體行業,尤其是我們細分領域不感興趣,那時我們的融資成本高達100多萬。”最困難的時候孫佳抵押了自己的房、車。在困境中尋找機遇,恰巧這一年,供應鏈金融成了金融業新的風口,也走進了孫佳的視野,他感受到了一個既能解決自己企業發展資金困難問題又能開拓新業務領域的新“風向”。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并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也是中小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那時候雖然供應鏈金融炙手可熱,但實際上多數金融機構推出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并不能解決真實交易背景下的資金流動問題,他意識到涉足供應鏈金融領域,物流企業可能有天生的優勢。
相比銀行,物流企業更深入產業,掌握的都是最真實的一手資料,物流天然置于產業之中,串聯起所有的場景,幾乎所有產業都需要物流服務,只要提供物流服務的場景,都可以實現供應鏈金融服務。“港陸通智能物流平臺”的應用已經將海量分散的物流數據整合起來,讓他們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下一步港訊通要做的就是思考怎么把物流和供應鏈金融結合起來。
基于此,港訊通跟多家上市公司合作,共同研發了“港易融供應鏈金融平臺”。據孫佳介紹,在平臺上獲得核心企業的委托后,可以在客戶資源系統內匹配合適的供應商,有了真實業務下單,港訊通為其承運貨物時也可根據真實物流的點到點進行監管,與上市公司一起為客戶企業作擔保,借助上市公司的資金杠桿,打通銀行資金,銀行資金會通過實際買貨方借款人的賬戶直接打到了核心企業。
這個供應鏈平臺的出現有如及時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改造了行業。孫佳坦言,由于以前市場默認的交易規則是備受詬病的賒賬交易,企業之間互相壓款,只有貨物流沒有現金流,整個市場怨聲載道。現在企業直接跟銀行形成借貸關系,就進入了良性循環,在交易鏈上發生的都是循環往復的現金交易,這樣銷售方也不用再占壓自己的流動資金做賒賬了,生產商能夠及時回收資金用于下一輪投產。“這套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是適合所有行業的,可以幫助核心企業栓牢與上下游的交易關系,避免客戶流失。還能把周圍資源無限擴大,創造遠遠不止于生產企業的價值和產品。”孫佳說。
“我們給物流服務的定位明顯區別于傳統行業,物流服務是作為我們資金監管的一種渠道,我們通過物流信息監管這個貨物是不是真實到了收貨人手里。”用物流服務作為資金監管,十分有說服力,這種模式也是國內領先。同時港訊通也通過這種方式抓住了用戶的真實需求,跑在了物流行業的前端。
真正為中小企業賦能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老大難”問題,理論上,銀行是中小企業最理想的融資對象,但現實是,銀行更愿意將資金大門向大型企業敞開,而不愿向承受高風險的中小企業輸血。究其根源,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而這個供應鏈交易平臺無疑打開了中小企業融資閥門,港迅通從原來的物流企業轉變成為了產業級的幫助中小企業的互聯網平臺。“從前銀行資金想給中小微企業授信放款,但是由于這些企業都是輕資產運營,無法提供實物擔保。而現在由我們和上市公司基于其他維度的數據對企業進行評估,然后共同向銀行提供擔保。”孫佳說。必須承認的是,并不是所有銀行都能接受與上市公司和私企平臺進行資金對接的模式,不過還是有一些南方的股份制銀行敢于試水。運行兩年時間里,“港易融供應鏈金融平臺”授信額度達76億元,取得了零壞賬的成績。
在深圳參加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推出的“膠州灣對接深圳灣民營中小企業行動計劃”的首場創新發展活動的路演時,許多投資人表達了想用資金池的資金參與這個項目的提議,都被孫佳婉拒了。他認為投資機構的錢使用成本高,供應鏈交易平臺首先要保證資金的使用成本是最低的,投資機構想要的高回報率是平臺無法提供和實現的;其次,幫助銀行把這個錢放給中小微企業也符合國家政策層面的要求,投資機構過多地參與并不見得是好事。真正給企業賦能,幫助中小企業優化交易結構,幫助他們發展起來才是建立這個平臺的初心所在。
因為牢牢地把握了行業發展趨勢,港訊通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生長將極為舒展,這家立足于西海岸的企業雖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和推廣,合作邀約仍紛至沓來。但不可否認的是,要使整個市場接受供應鏈金融以及大范圍的普及,仍非一朝一夕之力。孫佳認為,供應鏈產品推廣的困難點不在于產品本身有缺陷,而是在于北方城市經營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們需要扭轉陳舊的對貿易關系的理解。利益的產生并非存量之間的博弈,而是增量的創造,想賣出產品并不是求著客戶買,而是要思考如何給產品增加附加值,才能讓客戶更接受。“同質化的東西沒有任何競爭力,能賺到的只是加工費而已。在低利潤的生存線上互相傾軋,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幫扶的企業能夠增加更多的產品競爭力。”孫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