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全

從當下來看,戶籍改革的深化和流動人口居住、教育和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使得單純的城市戶口在吸引流動人口長期定居、實現市民化上不再具有唯一的決定性意義,而附在戶籍上的城市資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才是流動人口更為關心的福祉重點。
實現人口快速增長與城市資源合理配置的關鍵,在于搞清楚快速增長人口的總量、結構、分布、遷移等特征。全國城市正在掀起火熱的“人才爭奪戰”,更多的一線、二線城市將迎來人口加速集聚和快速增長的新時期。實現人口快速增長與城市資源、公共服務的合理配置、精準匹配,意義十分重要。
當戶籍不再具有唯一的決定性意義
從當下來看,戶籍改革的深化和流動人口居住、教育和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使得單純的城市戶口在吸引流動人口長期定居、實現市民化上不再具有唯一的決定性意義,而附在戶籍上的城市資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才是流動人口更為關心的福祉重點。流動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的居留決定,很大程度上開始受制于和當地城鎮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可能性。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對于城市新增人口而言,更多體現在由能上學到上好學、能看病到看好病、能就業到就好業、能養老到養好老、有地住到住地好發生轉變。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供給質量、供給結構等會影響到城市人口的增長,好的供給和配置有助于拉動、吸引和加速人口的集聚,而不佳的供給和配置則可能會推進城市發展的緊縮和人口增長的趨緩甚至萎縮。
另一方面,人口的變動會對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配置的精準性和合理性產生影響。首先,出生人口的增多,客觀上需要更多的婦幼保健和學前教育服務資源。其次,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亟待更多養老服務和醫療保健服務資源的供給和滿足。再次,城鎮化進程需要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城鄉均衡。最后,人口區域間流動需要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均衡。重要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群因為城市的高能級屬性,集聚了全國最為優質的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造成了城市之間公共服務存在差距,使部分城市的人口集聚熱度持續不減。
國內實現城市資源合理配置的經驗
建立“賬單式”規范化配置的責任清單策略。比如,上海建立項目清單制度,將所有基本公共服務及其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保障標準等信息匯總形成清單,既提供了市民對于基本公共服務加深了解的窗口,又明確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也為區域間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的統籌平衡提供了政策工具。上海同時將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供給的評估結果納入各級政府和干部考核范圍。此外,這種策略的執行也強調標準的管控,重點將充分細化、量化的服務保障對象、保障內容、保障標準形成制度化規范文件,確保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對保障對象的應保盡保和保障水平能力的均等化。而且上海對于公共服務、城市資源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人際差距實施了補短板、抬底部的措施,依據服務人口、服務半徑、人口增長變化等要素科學配置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實現市域范圍覆蓋的全面性、優質性和均衡性,也讓服務的可達性、便利性和趨優性得以實現,最終實現全市城市資源、公共服務區間差距、區內差距、人群差距等實現明顯減小。
建立“套餐式”合理化配置的資源服務組合策略。例如貴州、江西等省探索將人才、硬件、軟件、信息和資源等組合配置,構造形成了以“人才+硬件+軟件+信息+資源”為組合的基本公共服務“套餐式”組合配置。實現了資源的整合、服務的整合,讓不同來源、內容相似的基本公共服務通過整合提升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再如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將套餐式的組合配置策略進一步實行“一門式”的再升級,在各業務系統不動的前提下,有效地整合了辦事業務系統,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效率的提升有明顯的推進作用,讓優質的城市資源、公共服務最終實現了就近高質量享有、均衡化全城通享。
建立“微服務”精準化配置的互聯網+平臺策略。充分利用大數據精準畫像、云技術計算存儲和APP系統整合等功能,即將龐大的基本公共服務細致入微、通暢有效地到達個體“微端”,真正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虛擬化、網絡化以及隨時隨地共享。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各大城市都形成了很好的經驗,有的辦事資源按照部門、機構職能復合,有的依據用戶分類組織服務內容、按用戶生命周期確定用戶需求并建立快速通道,有的主動界定用戶需求并按場景整合服務內容、整合部門服務資源,有的通過GIS系統實現不同委辦局、街道、居委會及其他部門公共資源信息的整合并通過公共資源優化配置模型系統實施精準配置。
科學謀劃探索公共服務的精準化配置
科學謀劃、系統構建與人口增長相匹配的公共服務策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必然選擇。面對人口快速增長下的公共服務配置,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趨向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的四大目標。首先充分認識到,面對人口的增加,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放大是必然的,因為擴大有效供給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前提。其次要認識到影響人口快速增長與城市資源公共服務配置績效的最直接因素是公共服務需方與供方的匹配以及具有普遍可接受或可容忍的服務結果和機會均等,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有均等地享有住房、教育、醫療、勞動的權利與機會,因為發展較為均衡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再次,要認識到服務方便可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具體方向,要構建起健全的服務網絡、持續提升服務水平、推進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和專業化。最后,要認識到人民群眾滿意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根本目的,高度重視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應該具有的基礎性、普惠性特征,讓政策的陽光雨露能覆蓋到全社會每個家庭的公共服務供給,讓服務對象的滿意度真正成為“人民是閱卷人”的生動詮釋。
堅持問題導向,實現城市資源公共服務面向人口變化的有效供給。基本公共服務必須實現由“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的轉變,否則就會出現供非所需和供不應求的情況。基本公共服務實現需求導向必須曉民意、解民情,堅持問題導向才是提升人民群眾對城市資源公共服務配置滿意度的科學方式。對于問題的發掘,既要關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還要關注教育、社會保障、就業、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傳媒娛樂等不同服務所占比重及其變化;既要關注各市(縣)基本公共服務投入規模及占GDP比例,還要關注各縣(市)基本公共服務人均投入;既要關注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均衡度,還要關注城市資源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區內均衡度、區間均衡度和群體均衡度。進而確立形成增加投入、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實現供給結構與市民需求及人口增長分布匹配的主要解決路徑,以實現人口快速增長下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真正實現城鄉均衡、區間均衡、區內均衡和群體均衡。
探索構建人口變動趨勢下我國公共服務精準化配置的動態策略。首先要對未來人口數量的變動、分布的空間變化、組成的結構調整等進行精準化預測和監測,形成對未來人口規模、結構和分布的科學預測和對城鎮化、老齡化、少子化的有效監測,為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精準配置提供科學支持。其次要根據人口規模、結構、分布的變動量身定做服務內容的精準化和動態化賬單,如針對0-3歲的嬰幼兒、15-49歲育齡婦女、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等三類重點人群制定分類型、分階段、分性別、分內容的個性化服務賬單。再次,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信息互聯等手段,探索基于網絡的交互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和配送APP,提升服務的廣度、深度、精度、準度和豐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