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規模上說,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藥品市場。2016年,美國醫藥市場規模增長至4500億美元,專業藥房的市場份額升至40%。美國在西藥研發方面領先全球,專業藥的銷售額也在不斷攀升。
目前,歐洲生物醫藥的創新也在加速推動。但在新藥研發和創新方面,歐洲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一是新的療法,二是知識產權,三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模式。
現在全球經濟競爭加劇,知識產權等各方面的競爭都在增加。歐洲整個制藥行業的研發預算在下降,很多大型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專利到期問題。專利到期之后,就會惠及全球仿制藥的制造商。預計,2020年整個仿制藥市場價值將會達到1500億美元。未來十年,仿制藥會占到整個藥品市場40%的份額。因此,在未來仿制藥和大型企業之間將會競爭加劇,這就需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只有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方做知識產權保護是不夠的,必須在整個歐洲包括全球建立起可持續性的知識產權體系。
中國創新的醫藥公司,是否也面臨知識產權的挑戰?
高榮輝(英國G-MED公司創始人):在中國市場,知識產權對于中小型企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鼓勵歐美等國家的公司來到中國的時候,唯一擔心的問題就是知識產權的問題。在中國,還有很多公司互相侵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不夠高。所以,中國企業確實需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
目前,知識產權的環境已經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雖然還比不上美國和歐洲,但現在的重視程度提高了,而且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對知識產權都有新的政策和措施,會給創新企業更多補貼。
劉心(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對于華大來說,在基因組學里,中國、美國和歐洲各國,是可以一塊合作的,特別是在基礎性研究領域,以及在最后的市場應用上。在前沿領域,華大有自己的技術,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基因公司相比,雖然技術不一樣,但不同的技術是可以匯聚到一起,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從而找到更好的商業化應用。
中國市場有很多臨床研究,也有很多臨床方面的診斷。這些診斷還不是開放模式,未來會在某些領域有一些開放式合作,從而共同推動市場的商用。不論是中國、美國,還是歐洲各國,都要遵循一套規則,特別是知識產權方面,共同來分享全球市場。
吳耀文(瑞典皇家科學院青年院士):在知識產權領域,中國下了很多功夫來促進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現在,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非常嚴格,很多企業也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整體的環境在改善。
某一個專業領域的知識積累,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來說,也很重要。隨著國家之間基礎科學領域學術交流、創新和合作的增多,當企業想要研發新的技術時,專業知識的積累,也顯得尤為關鍵。
王喆明(浙江省健康產品安全研究會委員、杭州拜善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知識產權的概念,一個是基礎性的知識產權,一個是專業知識領域的知識。我認為,專業領域的積累,比知識產權更重要。你拿到知識產權的許可證,就可以做初期的研究,這時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在這個階段,因為技術轉讓等原因,也會有更多新的知識產權誕生。此外,也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在歐洲積累的很多知識和項目,回到中國后,要從零開始,沒有任何知識產權可以用。所以,我們提議中國、美國和歐沙H各國—起合作,如專業知識、技術、資本等,可以合并起來,而不是分開來做。
對于公司而言,我們只會把錢投給前景最好、未來成功率更高的科研項目,知識產權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并不在意知識產權屬于誰,更在意怎樣在未來獲得雙贏的結果。因為項目的成功,需要資金的投入,所以怎樣構建合作,實現雙贏,才是企業更加關注的。
Martin Reimer(德國MedicalValley管理團隊負責人):在德國,要獲得風投的投資也是比較難的。大部分公司,都是初創公司,都需要投資者的投資。目前,大部分初創公司對于中國投資者,知識產權是比較開放的,不會擔心在獲得投資之后,將知識產權分享給中國其他公司。所以,德國初創公司的態度是比較開放的,他們急需來自中國的投資和支持。事實上,很多初創公司,早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本,知識產權是之后才會考慮的問題。
中歐之間,融資方面是有互補性的,要合作共贏
王喆明:我們之所以不能直接把錢投給歐洲公司,是因為政策的原因。投資額太大,是違反國家政策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外直接投資的額度。很多風投,對生物制藥領域,其實并不是非常了解。在項目的初期階段,非常了解這一領域的風投,可能會給到初期投資。如果對該領域不太熟悉,則需要對項目進行深入了解。2017年之后,生物制藥領域的初創企業能拿到400-500萬元人民幣初期投資的,約占10%-20%。初期投資之后,我們必須和中國企業有更多的合作。
高榮輝:在過去十年里,風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市場潛力很大,中國公司的風險意識也在提高。很多投資者,都在尋找優質項目,尤其是處于后期的初創優質項目并不多,那種伸手就可以把樹上的果子摘掉的項目越來越少了。還有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到歐洲進行創業,或者將目光投向以色列。
在歐洲,初創企業的成長相對比較穩健,如果他們來中國尋求投資,其實并不容易。首先,要跟中國的投資者打造很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包括一些臨床的開發研究等。他們一方面對中國持有開放心態,另一方面也比較謹慎。但欣喜的是,很多歐洲企業在中國已經孵化了,他們的資金來源于中國,歐洲也逐漸吸引了中國投資者的目光。隨著項目的推進,在臨床階段或后期,逐漸布局中國,在中國尋求合作。越來越多的投資企業,可以通過小規模投資,覆蓋不同的優質的歐洲初創項目,這樣的優質項目有很多。
吳耀文:中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了解,要勝于對歐洲市場的了解,多數中國投資者關注的主要是技術本身。比如到研發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或者某一個新的高科技,這是他們關注的興趣點。因為技術到了一定成熟度后,就可以跟市場吻合了,這也是中國企業愿意投資這類項目的原因。中歐市場有很大的互補性,對中資和歐資投資于對方都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可以更多地開拓市場,開拓新產品。未來,雙方的合作,還會進一步推進。
Ahmed Bouzidi(歐洲生物醫藥協會主席):中國的投資者在迅速了解歐洲市場,我們歡迎中資企業來了解歐洲的企業,反之亦然,這樣可以更好地推動雙方的聯系,包括利益相關方,進行研發。毫無疑問,如果今天我們不改善中歐的創新關系,就沒有辦法把握未來,這是一個現實的話題。中國對美國的了解,比中國對歐洲的了解更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更多的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當前,中國與歐洲的了解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我認為,歐洲的創新創意是世界上最好的。
歐洲缺乏資源、資金,各個成員國沒有形成很好的合力,他們有很好的專業技術,可以為中國所用。創新在歐洲有很好的土壤,歐洲未來的經濟增長也被看好。中國是亞洲未來增長的主要區域,中國也需要進一步創新。中歐合作對雙方都是必須的,是投資于未來,會形成雙贏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