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麗

2011年,石學發領導的團隊在國內最先開展了深海稀土資源的調查研究,使我國成為在國際上繼日本之后第二個開展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的國家。
在海洋地質學領域,統計所用的時間單位通常是“萬年”或“億年”。“青島的某些地域,13000前還是海洋”“地質演變就像滄海桑田”……在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石學法研究員用形象的語言闡釋海洋地質的演變規律,同時,他用多年的研究成果,啟發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堅持海洋強國戰略,增強創新力,勇于做出新發現。
致力于海洋地質學研究
在海洋地質學和海底礦產資源研究領域,石學法可謂是碩果頗豐,屢有建樹。他除了擔任海洋一所地質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主任外,還致力于海洋地質樣品的保護和共享工作,擔任了中國大洋樣品館館長這一職務。
多年來,懷抱對海洋地質學的熱愛和在科研領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石學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因而多次獲得省部級、市級獎勵,如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海洋工程技術獎一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他還入選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和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青島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在幾十年的專業生涯中,石學法主持負責了多項國家級項目和課題,領導了多次海洋調查航次和科考活動,擔任過多個航次首席科學家,他的研究領域涉及海洋沉積學、深海成礦作用和海底巖石學,并主持了中國大洋樣品館的建設運行工作。
其中,石學法團隊對中國海洋沉積學和亞洲大陸邊緣“源-匯”過程開展的系統研究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地質學的發展。石學法領導構建了我國海洋沉積調查標準體系,編制了多種比例尺底質分布圖,闡述了中國海底質環境演化規律,建立了中國近海1Ma以來精確的軌道尺度年代地層格架,闡述了過去1Ma以來冰期一間冰期尺度上陸架區沉積環境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在沉積物“源-匯”過程、大河三角洲沉積體系與脆弱性、泥質沉積作用模式、黃河入海時間與陸海相互作用、陸架沉積物輸運機制、近海有機物和重金屬富集輸運規律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同時,他發起實施了“亞洲大陸邊緣源-匯過程”國際合作計劃,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孟加拉國、韓國等國科學家開展了合作研究,對北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南到安達曼海、蘇門答臘外海和孟加拉灣等廣大海域開展了調查研究,全面獲得了這些海域的沉積物樣品以及海洋動力學資料,闡述了這些海區的基本沉積特征和環境演化規律。
值得一提的是,石學法在國內最早開展了深海稀土資源調查研究。2011年,他領導的團隊在國內最先開展了深海稀土資源的調查研究,使我國成為在國際上繼日本之后第二個開展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的國家。2015年,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發現大范圍富稀土沉積,初步劃分出了兩個富稀土沉積區域,證實了此前他提出的在中印度洋海盆中可能存在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的猜測;2018年在東南太平洋海盆首次發現150萬平方公里富稀土沉積。
海洋地質關乎人類福祉
根據教科書定義,海洋地質學作為地質學與海洋學的交叉學科,其研究內容是“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和地質構造演化規律”,涵蓋海底地貌、海底沉積物和海洋礦產資源等。最近幾十年來,海洋地質學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不少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都對此領域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海洋也是重要的國土資源,保護它,對于保護國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次,研究海洋地質規律,可以為防災減災服務,為全人類謀福祉。譬如,在掌握海底變化規律之后,對海嘯和海底滑坡等大型海底災害都可以提前進行預警,做好防范,從而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第三,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譬如多金屬結核、富沽結殼、熱液硫化物、深海稀土等,大部分甚至從未被人類發掘利用。在陸地資源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掌握海底資源潛力和分布規律可以說已經是時不我待。第四,對于海底工程如海底電纜、隧道的建設來說,了解海底地質情況更是不可或缺。”石學法表示,自己在海洋地質學領域多年耕耘,越來越體會到海洋地質學的重要性,我們還可以從中認識地球的演化,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奧秘,也享受到了發現的樂趣。
2015年,在印度洋上,石學法利用難得的科考機會,運用扎實的海底地質學知識,成功發現了大量的富稀土沉積,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印度洋發現稀土富沉積資源,引發了廣泛關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稀土資源關乎中國的命脈。”石學法說,據統計,在高科技、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約每六項發明就有一項與稀土有關,而稀土資源也是中國最具優勢的礦產資源,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為世界各國的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陸地的稀土資源在日益減少,最終有一天會開采完。所以,我們中國不但要做陸地稀土資源大國,也要做海洋稀土大國,為人類的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較大的貢獻。
石學法認為,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海洋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有序開發,尊重自然規律,防范海洋環境污染,積極踐行海洋強國戰略。
科學就是要勇于創新
目前,國內海洋地質學的發展勢頭良好,但科學發現意味著“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這就要求科學家要有很強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石學法認為,我國自然科學的研究歷史較短,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科研創新能力還是有不足。因對國際科研進展了解不充分,有些科研工作者一方面盲目自信,而又有一些人又對自己的實驗數據沒有信心,盲目自卑。有時候,某些科研人員做出了新的數據,得出了新的結果,但在國外文獻上沒有見過,就不敢相信,懷疑自己。“說到底,這是自信心不足的問題。科研工作者應該擺正心態,建立自信心,切忌自大和自卑,要相信自己,我們也能做出創新性成果,同時還要多了解國外的研究現狀,勇于做出新發現。”
“當初我們提出在南大西洋開展熱液硫化物調查研究的時候,很多人就質疑說為什么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沒在這個地區做,而留給我們中國人來搶先?結果我們在南大西洋上千公里的洋中脊上發現了多處新的熱液硫化物區,目前仍領先于其他國家。其實美國等發達國家未必事事都搶占了先機,我們仍然有機會。”石學法說,在比較落后的條件下,我們也可以做出創新性的成果。遙想當年,國內的科研條件比現在艱苦好幾倍,但還是有牛胰島素、青蒿素等原創性成果問世,足以證明我們的科研人員有豐富的創造力和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
自然科學的發現與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超凡的見識,很多著名科學家的傳記里都提道,“要選擇有意義的課題”來做,“要做有意義的研究工作”。那么,該如何選擇有意義的工作?什么樣的題目有意義呢?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的見識。當我們提高了自己的見識后,才能準確分辨哪個研究課題更有意義。石學法認為,科研工作者不應該只關注自身的領域,也應該關心其它領域,還應該多閱讀專業以外的經典書、嚴肅書,尤其是自然科學史、科學哲學類、人文社會科學類著作。對有志于科學研究的人來說,科學哲學、科學史是非常重要的,它們可以使我們了解科學發展規律和科學發現的歷程,學會創造性思維,是提高科學見識的有力工具,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別有洞天的思考方式,解除對權威的盲從,開啟獨立、思辨的思想,學會怎樣思考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和怎樣預見問題,提出新觀點、做出新發現。
“自然界是可以被認識的”。在當前的科研大背景下,石學法就像很多默默耕耘的學者一樣,摒棄浮華外界帶來的浮躁心態影響,堅持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本心,那就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用堅持激發創新精神,用自信開拓“地質”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