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喬

一個人的生活,楊力就這么自治了幾十年,她在更博大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而那些世俗的意義與樂趣,太淺層,她舍棄了。
“天馬行空,獨來獨往。”這是楊力對自己這輩子生活的一句總結。
楊力在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跟著節氣過日子》的責任編輯徐瑛回憶,自己少年時初讀楊力的《周易與中醫學》《中醫疾病預測學》《中醫運氣學》時,被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見解深深吸引。徐瑛到北京就讀北京中醫藥大學,學校離楊力所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不算遠,但徐瑛卻一直鼓不起勇氣前去拜訪。“那時聽導師說,楊力老師數十年如一日伏案苦讀,終日與古籍為伴。”徐瑛說,“所以不敢前去打擾她,與其讓她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與人交往上面,不如不打擾,讓她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一個人的生活,楊力就這么自治了幾十年,她在更博大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而那些世俗的意義與樂趣,太淺層,她舍棄了。
楊力最為大眾所熟悉的身份是一名中醫心血管病專家,即使已年逾古稀,她也一個人拎著行李坐火車到處巡講、巡診,希望將古人千百年總結提煉下來的醫學和養生智慧講給更多人聽。同時,楊力也是一名筆耕不輟的作家,40年來,她寫下了200多本書,循著自己的邏輯,將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做了個系統的總結。楊力說,“文學是我的天賦,醫學是我的飯碗,而哲學是我的最愛。”她自己最為看重的事業在哲學領域,她所開創的象數科學,為人類研究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
青島一定要成為“長壽都市”
楊力來的那天,在火車站與我們碰面之后,她問,“我們能不能去棧橋看看?”
順著棧橋一邊往海的方向走,楊力一邊給我們講她自己5年前在棧橋邊被偷了手表的故事,即使有過不怎么愉快的經歷,她還是格外喜歡青島的這片藍。背對回瀾閣,面朝大海,楊力大口地呼吸著海邊的新鮮空氣,張開雙臂,想要被大海擁抱的樣子。
“青島太好了,一定要打造成‘長壽都市。”楊力脫口而出。
長期生活在青島的人,難免對親海生活的種種好處熟視無睹。而在楊力看來,青島這座“可以端著飯碗坐在海邊吃飯”的城市,有著極佳的自然稟賦。
青島三面環海,負氧離子含量高。用楊力的話來說,“在海邊只站了3秒種,負氧離子就把我的大腦激活了,一下子特別有精神,就是這充足的負氧離子,激發了我的靈感。”
而長久以來的親海生活形成了青島人追求食物本味的飲食習慣,從碼頭買來的新鮮魚蝦,拎回家簡單地白灼或是清蒸一下,就是一道美味。海帶、紫菜、海參、牡蠣、蛤蜊這些有名的“長壽食物”,更是青島人舌尖上的生活日常。
長壽都市,為什么強調“都市”二字?在楊力看來,“長壽之鄉”并不少見,但是“長壽都市”非常稀有。
中醫和西醫不是非此即彼
上世紀80年代,楊力出版的百萬字巨著《周易與中醫學》令她蜚聲海內外,目前累計印數已達100萬冊。
楊力在書的前言中寫道,“《周易》理深義博,是自然科學的胚基,多種學科的淵藪,中國各門科學無不胎源于《周易》……目前《周易》在國內外正愈來愈被人們關注,一個世界性的‘周易熱正在掀起,然《周易》的書籍甚少,遠遠不能適應人們的渴求,于是夜以繼日,博采名著,廣集眾說,并融入自己多年研究的心得,歷三次修訂,終成是書。”
楊力與《周易》的結緣始于少年時期。少時,天性聰穎的楊力喜歡獨自坐在陽臺上看日升日落,觀察星星運動的軌跡。12歲時,楊力問父親,“天底下最高的智慧在哪里?”父親回答,“在《易經》里。”楊力就開始閱讀《易經》。“剛開始是讀不懂的,朦朦朧朧的,父親給我做了很好的點撥,我自己慢慢領悟。”楊力說。
在《周易與中醫學》第三版的序言中,著名中醫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施奠邦寫道,“該書的重要寫作特點在于既有新穎的理論觀點,又突出了具體應用,因此不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廣大人民皆有所啟示。”
在楊力看來,學術上走得多深入,就要使得百姓有多受益。她始終致力于用最通俗易懂的語句,為人們描繪中醫學這個博大高深的世界。不論是《楊力講黃帝內經》《楊力養生23講》《陰陽平衡健康一生》等健康書籍,還是逾千場的健康巡講,背后始終支撐著她的是希望將中華傳統醫學養生智慧推向大眾的愿望。
然而,對于中醫的誤解一直存在,科學界更不乏學者對中醫的科學性產生質疑,提出應“廢醫存藥”。
楊力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從兩種不同的思維體系中生長出來的,西醫實證科學的方法并不適用于中醫。“但你不能因此就說中醫不科學。”楊力說,“如果中醫是不科學的,西醫傳到中國才一百多年,那么西醫傳入中國以前,五千多年來中國人是靠什么生存的?”
徐瑛說,“中醫擅長從宏觀的角度來理解問題,而西醫更注重從微觀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如果一個人頭痛了,西醫的治療邏輯是哪里有病就治哪里,而中醫講究的是氣。不通則痛,頭痛說明氣機可能堵在頭部,氣不暢達了;中醫說不定會在病人的腳下扎幾針,把氣引到下面來,上面的氣疏通了,頭就不痛了。”
面對病痛,中醫與西醫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各有優缺點。“不能說中醫就比西醫好,也不能說西醫就比中醫好,中醫和西醫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一名好的醫生,是要把中醫和西醫的長處都包含進去,融會貫通。”楊力說。
向“塔尖”去
在中醫界,能夠精通文學、歷史、哲學、醫學的大家少之又少,楊力是大家公認的文史哲醫第一人。
1978年,本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縣做臨床醫生的楊力,考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從此開始漫漫科研路。自從進入中國中醫科學院讀研究生,楊力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下課后騎車去往北大圖書館看書,晚上10點圖書館閉館后再離開。這個習慣,她堅持了20年。在北大圖書館,楊力讀書百萬冊,廢寢忘食,以至于圖書管理員為她設立了“楊力專座”。這20年被楊力形容為“打塔基”的20年,“如果你想建更高的塔,你的塔基就要建得更廣闊、更牢固,只有這樣,你的塔才能尖上去。”楊力說。
而她的“塔尖”,正是象數科學。
2005年12月,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50周年慶典上宣布:“我代表黨中央代表國務院宣布,中國中醫研究院從今天起正式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這意味著中醫的科學性從官方的層面被認可,掌聲雷動的那一刻,楊力也淚流滿面,中醫的發展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她下決心一定要深入鉆研自己開創的象數科學,為中醫尋找到理論根基。
在楊力看來,物理的尖端科學——量子力學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而象數科學可以為人類更好地理解世界打開一扇窗戶。“象數科學是一門通過‘觀象取義和‘運數取義認識事物運動規律的科學方法。世界上存在顯形和隱形的物質,西方的科學是實證科學,講求以實找實,而東方的象數科學,講求通過外部的象來預測內部的藏,以外測內,不一定看到實物,就可以掌握其運動規律。”楊力說,“象數科學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智慧,我把它提煉和升華出來了。”
作為一門理解事物的基礎理論,象數科學理解起來有一些門檻,怎樣把它推向普羅大眾?楊力的觀點是,現在的百姓是“日用而不知”。“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都知道吃核桃能補腦,但是不知道這就是一種象數思維,核桃能補腦,這是從長久以來的實踐經驗得來的,但如果想要從中提取出對大腦有利的成分,提取不出來。”楊力說,“象數科學對普通百姓來說,最簡單的意義可以體現在,指導百姓怎么去吃象形食品,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象數思維也可以很好地應用于臨床醫學。根據長期的實踐,楊力發現夏枯草在甲狀腺癌的治療上非常有效,但當楊力想要從夏枯草中提取對于治療甲狀腺癌有利的“夏枯草素”時,卻提取不出來。“夏枯草能治癌,其實是用到了觀象取義、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夏天萬物生長,夏枯草卻枯萎了,所以利用它‘枯夏的特點,可以很好地治療在夏天瘋長的癌瘤。”楊力說。
她曾受邀在美國各大城市進行巡講,對于象數科學,西方學界給出的評價是“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而在與西方醫學界進行交流時,楊力發現,西方的醫學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也有類似于象數科學中“觀象取義”的方法,“這是他們從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當中自然習得的,卻沒有意識到這也是科學。”楊力說。
楊力將象數科學視為自己這輩子最后的沖刺,她計劃憑借這個理論評選諾貝爾獎,當談及獲得諾獎的意義時,她說,“這意味著中國人的智慧終于在全世界閃光了。”
一輩子埋頭苦干,是時候得“張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