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斌
摘要:編輯學應從學科評判標準的視域融合中探尋學科發展新思路,在目標定位上體現傳統愿景與現實策略融合,在研究導向上實現學科研究與問題研究、人文范式與技術范式互補,在內容結構上形成問題研究、理論研究、體系構建與元研究的有機整體,在研究方法上實踐多學科研究方法論與方式方法的合理組合。
關鍵詞:編輯學;學科;學科評判標準;視域融合
任何學科都應當符合學術界公認的學科評判標準,學科評判標準為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參照依據和行動標桿。但標準并非不易之典,隨著學科的發展演化,學科評判標準經歷了從經典標準到現代標準的變遷,學科建設與研究的目標和策略亦需做出相應調整。但調整并不意味著必須對所憑據的標準作二元對立的簡單取舍。經典標準固然存在容易僵化封閉、阻滯新興學科發展的頑疾,但其追求體系化的學科架構優勢不容輕忽;現代標準固然以其適應外需的優勢表現出很強的活力,但因應外部需要的純粹問題導向也極易造成學科建設的短期行為與研究的碎片化偏頗。在更為寬廣的學科發展視野中,兩種標準貌似互不相容,實則互為補充,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取長補短、優化整合,從而構成視域融合;①執其一端,會制造相應的視域界限,矮化、窄化、弱化學科建設與相關研究。
編輯學作為創生于我國的原生學科,近年來學科研究停滯不前、難以深入的事實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從學科評判標準視域考察編輯學的發展現狀,不難發現,人們基本上是圍繞經典標準的論述框架進行探討的。因此,有必要以標準的視域融合為基點,確立更為開放自信的編輯學發展取向,探尋學科建設與研究的新思路。
一、目標定位:傳統愿景與現實策略融合
學科評判標準作為判斷人類知識體系的某個分支或領域是否成其為學科的基本參照,其經典標準包括內外二重,內在標準包括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體系,外在標準包括學科帶頭人與研究隊伍、教育學術機構和出版物、社會實際需要②;現代標準則是對經典標準的范式轉換,以遵循社會需求的外部邏輯為核心,強調外需驅動、問題導向、理論多元、多學科方法③。前者以內在標準為核心統合內外標準,表征著人們對科學知識分類的完美而嚴謹的理想追求;后者強調外在建制而放棄對內在標準的堅守,表征著人們在相關知識領域的發展還不夠充分完善的條件下的現實發展策略。共同之處在于通過知識領域學科化的社會建制追求,促進相關領域科學知識的發展。二者的統一,體現的是學科建設在目標定位上傳統愿景與現實策略的有機融合。
在科學發展的現實語境中,資源分配和話語權訴求的達成以學科建制為基本參照。編輯學要獲得支撐自身發展的足夠資源與話語權,學科化是必然選擇。以學科建設的現代標準和范式來建設和發展編輯學,是合乎現實的策略抉擇,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學科建設片面追求理論建設及體系完整、學科研究不接地氣、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不良傾向,引導人們更好地因應編輯出版行業的需要研究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集聚資源,為有志于編輯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人們提供一個職業和學術上的安身立命之所,吸引更多人才加盟,不斷推動編輯學研究和編輯出版事業的持續發展。
基于現代標準的現實策略固然重要,基于經典標準的發展愿景同樣不可偏廢。科學知識的每個學科和分支領域都有將本學科本領域嚴格按經典標準建成完美的傳統學科的夢想,這種夢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為之孜孜不倦、不懈奮斗的專業情結和信念追求。從長遠看,編輯學的發展確實需要這樣一種傳統愿景在高于現實的價值層面引領人們。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編輯學都不能發展得如傳統學科一樣完善,甚至不可能擁有自身獨特的研究方法,但讓研究對象更明確、讓基本概念界定得更清晰、讓研究方法更規范、讓理論建構更嚴謹,這些針對經典標準所做的調適要求,經過努力則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二、研究導向:學科研究與問題研究、人文范式與技術范式互補
研究導向表達的是人們對科學研究所持的選擇性傾向,導向決定了人們從何種價值立場來分析處理問題。編輯學的研究導向存在內容維度的學科研究與問題研究、范式維度的人文研究與技術研究的分野,同一維度的研究導向各有其優劣利弊。從傳統愿景與現實策略融合的目標定位出發,編輯學的發展必須避免在各種研究導向之間作簡單取舍,而應協同互補,共同促進學科的健康發展。
1.學科研究與問題研究互補
在編輯學研究中,因研究內容的不同來源存在問題研究與學科研究兩種導向。問題研究強調從編輯實踐中尋找問題,依據實際需要研究解決問題;學科研究強調從學科的學理層面尋找問題,從基本概念、邏輯起點出發開展研究,推演理論。二者一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問題研究對現實問題的解答能有力推動編輯出版行業的實踐發展和處境改善,學科研究強于抽象概念的演繹與理論建構;另一方面又各有偏廢,學科研究可能因熱衷抽象思辨而過于注重學術包裝,學科傳統一經形成易于封閉自守,與實踐脫節,導致理論失去觀照現實的洞察力;問題研究則可能因復雜的現實世界所體現出來的動態性、多樣性,導致碎片化研究和片面追求有用和效率的庸俗化風險。④
編輯學研究中的問題與學科之分并不在于其先后主從的關系秩序,而在于求真務實的學術研究何以持續深入,因此比較理想而合乎需要的做法是二者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形成諧振。在問題研究中,現實問題必須經過一定學科體系的篩選、甄別,借由特定的學術語境規范表達,透過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將研究成果提升到高于現實的學理層面,從而構成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理論表述。在學科研究中,要強化基于編輯實踐經驗探索內在機理的問題意識,正視和研究解決編輯出版實踐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并由此發展出一攬子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概念和理論框架,將學科真正建筑在推進編輯出版行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之上。
2.人文范式與技術范式互補
因研究范式的不同選擇,編輯學研究中存在技術主義(或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之分,即研究是基于效率至上的技術主義,還是充分體現以人的主體價值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前者重視基于假設檢驗的實證與量化研究,強調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規范應用、研究程序的嚴謹到位、研究過程的有序可控、研究結論的準確可信;后者特別重視人的因素,認為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傾向于在研究中激發和調動人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基于純粹理性思辨的理論構建、定性分析,強調思想性和理論性。
有研究表明,在以往的編輯學研究中,人文范式大行其道,迄今為止編輯學研究的幾大理論流派都是遵循人文研究的路徑即一大明證。現實中很少有人作嚴格規范的實證研究與量化研究,導致人們經常垢病的理論研究坐而論道、綿弱無力,實務研究無關痛癢、成果少人問津。但現實沉疴并不意味著必須對人文范式作簡單顛覆,出于對以往研究取向偏頗的矯正和糾偏,技術范式會運用得越來越多,這種趨勢的增強只是對原有缺失的補充,而不會從根本上作簡單取代。這是由編輯學的學科特性決定的,因為編輯學要通過研究人們的編輯實踐活動來發現編輯規律,而編輯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對編輯實踐中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人文觀照是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考察向度。因此,協調平衡技術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強調實證量化的同時注重人的理性創造力的作用發揮,無疑是一種結果最優的導向選擇。有學者樂觀地預測,這一范式革命必將解決原有范式之困,發展成為編輯學研究的主流,并推動編輯學的成熟完備。⑤
三、內容結構:問題研究、理論研究、體系構建與元研究構成的有機整體
在編輯學的發展過程中,筑框架、尋規律、建體系一度成為熱點和焦點。有研究者對此進行反思,認為在編輯學本身還沒確立起來的情況下,急于羅列分支學科搭建學科體系,有限的理論內涵并不足以支撐龐大的框架體系架構,容易造成學科研究的泛化和重復建設。⑥⑦編輯學具有遠較學科細分、體系建構更為豐富的層次和內涵,問題研究、理論研究、體系構建、元研究依次構成了編輯學研究從基礎到頂層的有機整體。
第一層是基礎層,即基于編輯出版行業各分支領域實踐的問題研究。問題研究以其直接面對行業實踐發問、求解并回饋指導實踐的方式構成了學科最為基礎最為鮮活的部分。問題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高度的問題敏感性,在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實務活動中捕捉具有深度發掘價值的話題,將日常經驗歸納、提煉成值得研究的課題,通過邏輯自洽的分析、研究、解決問題并經過實踐驗證。⑧編輯學必須勇于和善于面對編輯出版實踐中的實質性問題,積極推進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課題攻關,為行業發展排憂解難,對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
第二層是理論研究,是基于問題研究成果的整合和提升。理論研究可以不直接回答現實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但并不等于理論完全脫離實踐,⑨應從學理層面對歷史的和現實的問題材料進行總結和提煉。基于各分支領域行業實踐的問題研究,為理論研究提供肥沃土壤和強勁動力,可以說問題研究開展得越豐富越深入,能夠整合提升出來的理論成果就會更深刻更完善。編輯學的理論發展有三個渠道:一是總結歸納。多年來,我國廣大編輯工作者和研究者在堅持開展具有本土特質的編輯學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中,形成了大量探索性成果,許多優秀成果已經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需要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提升。二是成果借鑒,包括借鑒他國與借鑒歷史。一方面,國際上尤其是發達國家在編輯領域已經形成了一些優秀成果,引入和借鑒這些成果,無疑可以推動我國編輯學理論的發展,并提供編輯學的國際話語參照。另一方面,我國具有漫長的編輯發展史,許多杰出編輯家的成功經驗代代相傳形成了厚重的傳統底蘊,整理和研究前人智慧的尋根之旅無疑構成了編輯學理論的重要方面。三是積極創新。要在強化各分支領域的問題研究與理論研究、夯實學科基本建設的基礎上開展理論創新,探究編輯領域的發展規律。理論建設需要踏踏實實、耐心細致地下一番水磨工夫,從基礎概念的界定做起,由此演化派生出系列概念、命題和理論。
第三層是體系建構,是對理論成果的整合。編輯學發展過程中會形成形形色色的概念、命題和理論,這些成果只有經過整合形成嚴謹有序的體系才具有整體效應,才具有較好的解釋力、指導力和預見力。理論體系建構需要確定學科概念、命題、理論的地位、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整合形成嚴密的知識體系。⑩整合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精用宏的復雜過程,主要工作包括有序化和綜合化。一是將零散的、雜亂的理論表述有序化。對于不同職業、立場、視角研究者的不同觀點和表述,需要在準確把握內涵的基礎上條分縷析、理清頭緒,找到不同見解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刻畫出編輯理論發展的知識譜系。二是將分支領域的理論成果綜合化。編輯學從不同維度、層次可以做出數量和種類繁多的分支領域細分,這些分支領域經過多年積累取得了較多理論成果。分支領域的理論成果與學科基本理論之間是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個別與特殊中蘊含著一般普遍本質,需要綜合不同分支領域的理論表達,發掘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內容,從而整合形成理論體系。?
第四層是元研究,是基于已有研究的反思性研究。元研究以一種批判的態度來審視編輯學的性質、結構及已經取得的各種研究成果,是一種更高層次、具有反思批判意義的對研究的再研究。編輯學的元研究包括對已有研究和元問題的研究。編輯學有著廣闊的分支領域和豐富的研究內容,對具體研究成果的歸納、批判與反思,構成了元研究的基本內容構件。元問題是學科研究中的基本問題,包括基本概念、邏輯起點、學科性質及發展走向、研究方法、理論體系結構、學科結構等,構成了元研究的基本結構構件。元研究要求研究者創造性地對國際國內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批判反思和重新詮釋,元研究的重大突破與創新往往能夠為學科發展的成熟與完備奠定基礎。?
四、研究方法:多學科研究方法論與方式方法的合理組合
通常,人們將科學研究方法分為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三個層次。方法論指引領研究的思想方法或思路,研究方式指貫穿研究過程的操作程序、方式與步驟(又稱程序性方法),具體方法指研究中使用的具體工具、技術和手段等(又稱工具性方法或技術性方法)。?
從整體上,多學科研究構成了編輯學的研究方法論,這是由編輯出版的行業特性與學科特性共同決定的。編輯作為知識和資訊生產、加工、傳播價值鏈的中間環節,橫斷所有行業和學科領域。一方面編輯出版行業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時刻在發生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行業系統同外部環境不停地交換資源和信息,牽涉不同方面、層次、類型的關系與問題繁多而復雜,需要人們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方法進行全方位考察,借以獲得更全面、系統的描述與詮釋。可以說,以多學科方法來研究解決問題是編輯學與生俱來的遺傳因子。對不同學科理論觀點與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深入挖掘事物的不同方面,發現人們不曾重視或關注不到的側面,從而有效避免單一學科視點的單一性和封閉性。所謂多學科研究,即運用多個學科所能提供的理論、觀點與方法開展研究。
開展編輯學的多學科研究需要處理好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避免學科殖民化、方法處理簡單化和研究碎片化。具有建設性的做法是堅持以編輯學為本,以其他學科理論方法為用,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擇適宜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挖掘和研究解決編輯實踐中的實質性問題,并以編輯話題為紐帶整合協調基于不同學科方法的研究成果,推動編輯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多學科研究在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匹配相應功能和特點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多種方法的合理組合實現功能互補和相互印證,以方法的適切運用確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如數據資料的收集、分析、處理可選用統計分析、文獻追溯、數學模型、科學計量、表格圖形、數據挖掘、圖譜刻畫等不同工具性方法,程序性方法可以在經驗總結、實驗、觀察、調查、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等方法中選擇一種或多種,甚至不需要在定量與定性、理論與實證等不同研究類型之間作非此即彼的排斥性選擇。
此外,多學科研究在組織形式上也表現出相當大的靈活性。一般而言,多學科研究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乃至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或積聚力量,就同一或相近問題從不同視角開展聯合攻關;同時也支持具備多元知識結構的研究者個體開展不同向度的自主研究。
注釋:
①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下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②劉仲林.跨學科學導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③張應強.超越“學科論”和“研究領域論”之爭[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4).
④⑧勞凱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學理意識和方法意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⑤張國輝.編輯學研究的新趨向[J].出版科學,2010(5).
⑥馮方華.編輯學體系初探[J].編輯之友,1987(4).
⑦⑨杜厚勤.編輯學理論研究之非是思考[J].編輯學刊,1994(5).
⑩蔡玉麟.編輯學建立步驟一議[J].編輯之友,1986(2).
?盧天貺.深化編輯學研究的途徑[J].淮陰師專學報,1996(1).
?黃新斌.遠程教育的多向度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袁方,王漢生.社會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