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興


摘要 當前,全球5G網絡基礎建設政治關鍵時期,我國在5G產業方面己建立競爭優勢,5G網絡標準下所呈現出的新穎化特點日漸凸顯,傳統承載技術難以應對各式各樣的承載需求。文章以實際需求為切八點,對5G傳輸網所面臨風險及挑戰進行綜合分析,并在與最新技術研究精湛相結合的前提下,深入討論5G前傳和回傳兩組不同方式的組網技術方案,為下一階段5G傳輸網組網研究與應用提供科學、豐富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5G傳輸網需求組網技術研究分析
15G傳輸網需求分析
一方面,流量歸屬變化明顯,回傳協同需求明顯。不同于4G網絡,5G在自身網絡構架方面更加趨于扁平化,無論是新功能還是舊功能,均移至匯聚層或移動邊緣計算等更低層等,傳統以南北匯聚形式為主的典型流量模式發生變化的可能性較大,5G網元之間所存在的cu與cu之間以及cu與cu之間等東西向的流量相互之間將產生十分明顯的交互性,進而對東西向協同流量調度以及回傳網絡的實際要求不斷提升。另外,隨著5G網絡核心功能逐漸呈現出下移趨勢,匯聚層成為三層(IP層)的新位置區域,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升路由的綜合效率,需積極采用分段路由技術(SR)等新型路由技術。
另一方面,SG架構革新明顯,承載網應全面支持。在SDN的基礎之上SG網絡架構完成了對功能的控制與分離,并通過網絡切片邏輯理念的提出,以有效形成對網絡運化業務的有效支撐。為了達到與5G組網功能需求的相互適應,承載網需與其保持同步,對SDN光纖傳輸網絡構架進行積極引進,從不同維度支持相應功能,如,應用平面、傳送平面以及管控平面等等,在以SDN為前提的網絡架構之下,由于波長、分組管道以及ODUK時隙等的不同,在同一個物理拓撲上進行多個差異化虛擬拓撲的積極構建,并按照實際需求完成對特定化5G業務或者性能化SG業務員的全面承載。
2 5G傳輸網組網技術研究
2.1前傳組網技術
(1)光纖直驅方案
光纖直驅所策采用連接方式為光纖直連,對傳輸設備無過多依賴性,可在兩個點之間以鏈型進行組網。 該方案的優點在于盡管其在使用過程中形式較為簡單,時延較低,并且能夠完成對網絡的快速部署,但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光纖資源過度消耗的情況嗎,且SG基站建設較為密集時,將面臨光纖資源不足等問題。
(2)無源WDM方案
無緣WDM方案所應用的大多數為波分復用特性,通過對無緣合分波器的有效應用,將多路波長復用至了一根光纖傳輸或者一對光纖傳輸。該方案的優點在于時延較低,可有效避免對光纖資源的過度浪費,而以G.Metro為基礎的單纖雙向方案對資源的節約力度相對較大,并且無源設備對電的依賴性較小,后期維護較為簡單,可最大限度的節省投資。
(3) OTN方案
OTN是以波分復用為基礎、在光層組織網絡的傳送網技術,兼具SDH和WDM技術的優點,可提供高帶寬、靈活業務調度和完善的OAM,目前在干線、城域核心、匯聚層面已經得到了廣泛部署。該方案的優點是節省光纖資源、組網靈活,可提供超高帶寬和超長距離傳輸。缺點是成本和設備復雜性較高,低時延性能是否滿足前傳需求尚需驗證。
2.2回傳組網技術
(1) ODUFlex+Flex0方案
對OTN速率演進和復用方式在2016年所發布的G.709V5中已經完成了對其的進一步修訂,詳見圖l。而Flex0往往以25G通道速率為基礎。ODUFlex~-Flex0方案支持多種通道化接口,如,IOG、40G、nx25G、IOOG和200G,可以實現根據不同ODUk顆粒完成隔離與切分,對同一光纖鏈路和物理端口進行共享。
(2) FlexE方案
圖2為FlexE基本結構圖,主要涵蓋三個關鍵部分,即,FlexEGroup、FlexEClient以及FlexEShim。其中,FlexEGroup重用IOOG芯片,該組主要有多路IOOGE綁定而成;FlexEClient是FlexE的客戶側業務類型而FlexEShim是其他兩部分的復接與分復接部分。FlexE可實現對傳統以太網的系統強化,將FlexEShim層置于MAC和PHY之間,接觸兩者之間耦合,確保以太網組網靈活性的全面提升,并實現傳統LAG在多鏈路傳輸過程中因Hash所致鏈路容量不均一問題的有效解決。與此同時,FlexEShim層以時分為基礎對分發機制進行復用,按照時隙方式將多個Client接口發至多個不同子通道,在業務之間形成有效隔離,從根本上網絡分片應用等相關需求。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通信時代,5G時代在規模、技術以及網絡數據參數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創新與突破,若要將5G技術的作用發揮至極致需在5G通信系統中進行傳輸網絡和組網結構的完整搭建,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產業加速發展,更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發展新動能。
參考文獻
[1]郭金棟,王迎春,高軍詩,李勇.談5G與WiFi融合組網需求分析及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6,18(11):313—314.
[2]楊松朔,何海浪.淺析5G的大規模天線無線傳輸理論與技術[J].科技風,2017,06(17):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