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登 宇
(河南天一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鄭州 450018)
中國有修撰方志的傳統,不過直到宋代才用志命名。宋代以來,地方志的編修逐漸成為常態。明清時期,方志從數量到品類都開始增多,是方志編修逐漸走向繁盛的時期。學界關于方志的研究歷來不曾中斷,但關于衛所志的研究尚顯不足,沒有形成專門的論著。大部分文章都只是零星引用某本衛所志中的史料,一些方志學、目錄學著作里雖也常提及衛所志,但大多也未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于衛所志研究做出較為突出貢獻的當屬張升教授和郭紅教授。張升教授的《衛所志初探》主要介紹了衛所志的修撰、現存的31部衛所志和衛所志的史料價值,概述了衛所志這種珍稀史料的基本情況[1]50-58。郭紅教授的《別具特色的地理單元的體現——明清衛所方志》認為衛所志是方志學研究中不能忽視的一部分。她從衛所志產生的原由、發展的過程、內容和學術價值方面進行研究[2]80-84。因此,筆者在存世衛所志里,選取正德《金山衛志》作為研究對象,并從其編寫的背景、體例及主要內容、史學價值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衛所志的出現,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明初,朱元璋為鞏固統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衛所制度。“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盵3]2175由此遍布全國的衛所制度逐漸建立起來。關于衛所制度,顧誠先生認為:“早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非常注意海防……這些沿海衛所轄地雖小,但它們不屬于行政系統的地理單位則是毫無疑問的?!盵4]在獨特的疆土管理體制下,“諸多沿海衛所雖非實土,但都有自己的城池和軍事轄區,如金山衛”[2]80,這種獨具特色的地理單元,是后來衛所志得以出現的重要地理前提。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統治者對方志的資政、教化功能有了充分的認識,明朝皇帝曾多次詔令全國興修地方志。”[5]洪武三年“詔儒士魏俊民等類編天下州郡地理形勢、降附顛末為書”[3]2405,編成明朝最初的全國總志——《大明志書》。“洪武六年,命州府繪上山川險易圖。十六年詔天下都司上衛所、城池、地理、山川、關津、亭墩、水陸、道路、倉庫圖。十七年令朝覲官上土地人民圖?!盵6]永樂十六年“詔纂修天下郡縣志書”[7]。除了發布詔令之外,明朝還對地方志編寫的形式和內容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永樂十年,朝廷發布《修志凡例》,十六年發布《纂修志書凡例》。這不僅規范了地方志書的內容,也彰顯了統治者對于編修志書的重視。自此以后,各地志書“悉依今降條例書之”[8],體例漸漸走向統一,各地修志風氣盛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推動下,地方志的編修進入了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作為一種幾乎與郡縣相當的地理單元,衛所修志也應運而生,衛所志隨之出現。
到了明朝,“國家武備之設,西北最重,東南若無事焉。然而海島諸夷,乘潮出沒,濱海之民,時被毒螫。國初,蓋嘗患之,因命安慶侯即華亭之蓧館,筑城置戍”[9]上卷一《金山衛志志序》,1。從中可以看出,明王朝自建立之初就面臨著嚴重的?;迹虼?,明初中央政府就在金山這一海防要地設置衛所,建設衛城。
“郡有志,一郡之文獻就能系于此;志成,則千百載就不會有文獻不足的嘆息?!盵10]金山衛這樣一座歷史名城、軍防重鎮,歷史上卻長期沒有修志。有關資料只散記于《吳越春秋》及《松江府志》之中。因此,地方長官張奎“乃咨詢故老,嵬輯異聞,得遺事若干,以授其客”[9]上卷一《金山衛志序》,1,令夏有文等人編修正德《金山衛志》。
1.正德《金山衛志》仿明代郡縣志書體例,以軍制為主,于金山衛武備設置的敘述特別詳細。衛志的綱目設置靈活,其下內容也是既包羅萬象,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該志書包括“金山衛志序”“凡例”“序金山衛志目錄”“金山衛地圖”“六卷正文”“金山衛志后序”“跋金山衛志后”?!督鹕叫l志》分為上下二志、十綱,共計六十目。參照前文提到的“永樂凡例”,我們發現《金山衛志》的綱目設置對其并非照搬,而是有所損益。因為是軍事性志書,所以在綱目設置乃至后續具體內容的取舍上,相對于府縣志,都更加注重軍事方面。比如《金山衛志》并沒有專門設置永樂修志凡例中規定的“仙釋”“詩文”這兩個類目,而是將相關記載散記于書中的相關細目中。我們要知道“仙釋,自前代至今,有名有靈跡者收錄之”[11]。在下志第二卷《祠祀·廟貌》的記載中就涉及一些關于“仙釋”的一些內容。在《金山衛志》下卷卷一《險固·?!分幸采婕耙恍╆P于海上的靈異事件。這些都屬于“仙釋”的范疇,但由于衛志偏重軍事,因而就沒有專門設置篇目記載。關于“永樂凡例”中“詩文”這個類目,同樣在下志卷一《險固·古跡》中記載了金山衛的一些名勝古跡及歷代文人關于這些名勝古跡的詩文。
2.采用互著的修志方法編寫,這使得全書記載詳細、篇幅得當。
在上志卷二中《儒學》目中備注“詳見學校志”[9]上卷二《儒學》,2。在下卷一《學校志》里先強調學校的重要性,然后分設“法制”“宮墻”“師儒”“鄉舉”“進士”“歲貢”“應例”“義塾”篇目,詳細記載金山衛中學校的建設、儒學的發展情況。在下志卷二《祠祀·廟貌》中,對于文廟的記載下標注“文廟,詳見‘學校志’”[9]下卷二《廟貌》,1。
3.其體例設置上也有缺失之處,《序金山衛志目錄》中,關于各卷之下“目”的記載存在錯誤。
《序金山衛志目錄》本來是解釋說明衛志的目錄是如何設置的,以及這樣設置的原因,這對我們理解目錄安排,研究作者修志觀念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是,本志《序金山衛志目錄》中卻出現了前后矛盾的情況?,F以表格形式列出來,以供對比(見表1)。
通過王鏊的序,“予得而閱之,則古今沿革與城池之繕廢,場堡之廣狹,烽堠之疏密,儲偫之虧盈,行伍之贏縮,戈甲之犀鈍,操閱之勤惰,屯田之蕪墾,將校之賢否勇怯,皆可考而知”[9]上卷一《金山衛志序》,2。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志書所記載的內容,也可以知道志書的價值所在。《金山衛志》全面記載了金山衛建制沿革、地域范圍、軍防設施、將士操練及寺廟、學校、人物、風俗、土產等,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堪稱是古典方志的杰作。

表1 《序金山衛志目錄》與正文中的綱目對照表(1)資料來源:張奎修、夏有文纂《正德金山衛志》,傳真社,1932年版。
上志卷一包括《邊域》《建設》。《邊域》主要記載金山城的建制沿革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敖鹕降乇|溟,南瀕大洋,少西為浙江,北為淮揚諸郡,負在背膂,松江、蘇州、嘉興尤近心腹,蓋淮浙喉襟處也。”[9]上卷一《要害》,2《建設》中包括“衛所”“營堡”“城池”“烽堠”“巡司”“官吏”、“倉庫”“場營”“街巷”“坊井”等類目。我們將其歸類,不難發現,這分別歸屬于軍事設施建設、制度與人事建設、軍事后勤設施建設、生活設施建設四類。首先總述明朝重視沿海城防建設、城防建設的作用及結果。“國朝海防之制,視前古,尤備重營壘堡,綿連不絕。烽舉旗揚,晷刻千里,江東恃賴……”[9]上卷一《建設》,4然后分條縷析整個金山衛的具體建設情況。比如在“衛所”目中介紹衛所的創立過程及其下屬的軍隊情況:“金山衛,洪武十九年,安慶侯等官奉命創立,初設所七,后調中千戶所守御松江,經歷司一,鎮扶司四,百戶所七十?!盵9]上卷一《建設》,4《金山衛志》從物質建設到制度建設,從軍事建設到社會生活建設,全面記載、還原了明朝對于金山衛的建設過程。這些記載可以幫助我們以小見大,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進一步探索明朝是如何構建起東南沿海軍事防御體系。
上志卷二《棟宇》,其下設有“公署”“儒學”“樓櫓”“鋪舍”“宅第”目。主要記載金山衛衛城中各種建筑物的名稱、布局、修建過程、規模、等級?!肮耪撸A、陛、堂、室皆有定式,本朝亦有。間架之制,視官品高下而損益之?!盵9]上卷二《棟宇》,1從《棟宇》目下總述的文字看,本目并非簡單羅列衛城的建筑規格,而是希望通過記載這種規格反映某種等級制度。因此這不僅為我們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史料支撐,也為研究古代等級制度與建筑的關系提供新的史料。
上志卷三包括《將校》,其下設有“總帥”“裨將”“列校”?!侗废略O有“軍實”“戶口”“調撥”細目?!秾⑿!分饕涊d歷任總帥的名字、任期;總帥以下各級軍官的世襲情況。這些世襲并非只包括父子,而且包含特殊情況下的兄弟子侄繼承,對研究明朝軍官世襲制度有參考價值?!侗分饕涊d各所軍兵人數、調撥制度、操閱制度、軍餉發放、賦役情況、撫恤制度、武備修繕等方面。
下志卷一包括《險固》,其下設有“山類”“水類”“海”“古跡”“鎮市”“鹽場”“鄉?!?。其中,“?!蹦肯掠涊d的海上異事,既包括海民因無法解釋某些怪異事件而產生的落后迷信思想,也包括海民根據一些特殊事件及其相伴而生的天氣變化得出的氣象規律知識?!肮袍E”記載了金山衛的風景名勝、名人佳作,這對于我們了解軍事重鎮的人文歷史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學?!废略O有法制”“宮墻”“師儒”“鄉舉”“進士”“歲貢”“應例”“義塾”這些細目。這對我們了解金山衛的衛學建設、教育發展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下志卷二《祠祀》下設有“廟貌”“祀秩”“冢墓”細目。《人物》下設有“宦跡”“軍功”“孝行”“貞節”“文藝”“薦舉”“技能”“風俗”細目。本卷對我們了解金山衛的精神崇拜、喪葬禮儀制度、社會風氣具有借鑒意義。不過其中“孝行”“貞節”部分的某些內容,由于歷史局限性和時代的發展,當時值得稱道的行為,在后世看來,是封建落后的表現,是頗具愚孝性質和壓迫性質的行為。
下志卷三《土產》本目主要對金山本地的土產進行全面的統計和記載?!巴廉a”之下又分為“陸品”“水族”“藥物”“食物”“器用”五個目,而且目之下又分細目,將金山地區的土產分門別類歸屬到一起,然后記載其名稱、特性、種植技術、食用價值、使用價值,對金山衛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在《陸品·谷屬》里面記載的幾種主要糧食作物:“香粳,九月熟,有家、野二種,野多谷,家香美”;“大麥,古謂之牟。小麥,古謂之來。畔梅麥,畔俗言躲也,謂躲梅而先熟。青須麥,熟尤芒青。懸殼麥,有芒,色白,面勝大麥。蕎麥,七月種,九月熟,八月開花時得霧,大稔”[9]下卷三《谷屬》,1。
經世致用是修史者一貫的追求。衛志中這些關于農作物的記載,不僅對當時金山衛的農業生產提供寶貴的生產經驗,也為后世讀史者了解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種類、農業發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參考。
此外,在《陸品·毛屬》里的另一則記載,則更能突出修史者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芭?,水牛、黃牛二種。水多力,善耕,畏寒,難畜。黃善盤車激水,足不易損,亦不甚畏寒也。凡牛寒皆從腰入,極冷則鼻出清洟,先以牛衣束其腰脊,寒不入矣。牛衣者,錘熟稻秸為薦,折蘆花編里。漢王劉章與妻臥牛衣中即此。牛下以草重墊之,令牛臥其上,草發熱,甚暖。海濱畜牛,頗多遇寒甚輒死,蓋不知此法也,因附此示之?!盵9]下卷三《毛屬》,8這則記載不僅清楚說明了古人如何給牛保溫、使其順利過冬的方法,也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更從中彰顯了修史者注重實用的思想?!笆局倍直硎敬诵l志不僅是供衛所長官閱讀,了解當地風土民情,也供衛所軍民閱讀,普及農業生產經驗、技術。方志資政、教化、存史的三大功能,通過這則記載便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關于現存衛所志的數量,張升先生曾在《衛所志初探》一文中做過研究:“明代的衛所志也應該有不少,只是因為兵火等原因造成失散。而康熙以后,衛所改制,各地的衛所志往往經過修改編入府縣志中,因而衛所志也難以保留。”[1]56此外,他還以表格形式羅列現存的31種衛所志,并在表格中簡要介紹其卷數、修撰者、修撰時間和過程、記載內容等方面。他在表中關于正德《金山衛志》的備注中提道,“此志應為明代衛志的代表作”[1]53。我國現存最早的衛志也是正德《金山衛志》,全書體例參考永樂時期朝廷頒發的修志凡例和前人修的地方志,篇目設置和具體內容上以軍事為主,同時兼顧學校、祠祀、人物、土產,開明代編纂邊鎮志之先河。全書綱舉目張,簡明扼要。“此志正德刊本僅見孤本傳世,1932年上海傳真社曾據以影印,并附《校記》一卷,輯入《松江府屬舊志二種》?!盵12]由此可見正德《金山衛志》的珍稀性及其特有的史學價值。
明正德十二年,《金山衛志》在都指揮僉事張奎主持下,正式刊印問世,它全面記載了這一歷史時期金山衛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和人民生活的發展軌跡,客觀反映了金山衛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存史價值?!督鹕叫l志》的修撰可以幫助張奎及其繼任者治理地方、汲取施政經驗和前人的智慧,有助于掌握金山衛的地理形勢、風俗民情等基本情況?!敖迨强梢钥脊抛C今,可懲惡勸善,誠有益于治道,有補于風化?!盵13]無志,則“數百年之事實混然而不可考”;有志,則“歷代以來沿革不同,山林城郭之陳跡所在,粲然如指諸掌”[14]。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地方志在古代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資治意義。施政者可以通過閱讀地方志了解地情,進而“酌古準今,施于政教、興化善俗、御患安民”[15]。
古人重視金山,重視金山衛,現代有識之士亦然。民國時期金山名士姚光說:“金山處東海之濱,地勢有古今之不同,其為浦東錢塘灣間屹然重鎮,則歷久不易也?!盵9]下卷三《正德金山衛志跋》,1當政者重視金山衛,海防就得以穩固;若輕視金山衛,則易現海防邊患。20世紀30年代,由于金山衛疏于防守,侵華日軍于1937年農歷十月初三在金山衛登陸,一路燒殺搶掠,為害空前。這血的教訓,再次給國人敲響警鐘:金山衛地理位置重要,金山衛軍事設防不可疏忽。姚光曾說道金山衛“雖偏處一隅,但能控扼黃埔以南江浙間全局。得之,足以前控大海,后扼黃埔;失之,則滬茸西浙,非我有矣”[9]下卷三《正德金山衛志跋》,1。因此,正德《金山衛志》作為金山衛最早的軍事性志書,有助于人們了解金山衛明代海防建設,對現代的海防建設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