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楠
(南陽師范學院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黨的十九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深度解決“三農”問題制定了重大決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堅持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措施”;特別強調,“要堅定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策略,秉承五項基本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構建科學的體制機制及政策體系以促進城鄉融合,從而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為鄉村持續健康發展描繪嶄新藍圖”[1]。鄉村振興要求“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傳統村落建筑是一種豐富的旅游資源,涉及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問題。同時,傳統村落建筑又是農民生活居住之地,也體現建筑文化傳承問題,因此,傳統村落建筑保護和開發,涉及鄉村振興多個方面,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河南省就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發布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文件(1)如《河南省支持城鄉社區建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豫建村鎮(2013)1號]和《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做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補充通知》[豫建函(2013)224號]等。。但是,河南省傳統村落建筑的保護依然落后,尤其在鄉村振興視角下,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和開發經驗,充分發揮河南省的地域特色,建構一個適合河南乃至中原地區的傳統村落建筑可復制的模式和經驗,是當前政府部門和學者關注的重點之一,同時也是新時代傳統村落發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在技術研發方面缺乏針對性。河南省具有自身的地理和歷史屬性,如氣候特征、人文特征、歷史變遷特征,這些嵌入區位環境上的屬性決定了其傳統村落建筑的自身個性與其他地方不同。因此,在保護和修繕過程中,需要針對這些建筑的個性殘損研發針對性的修繕和保護技術,至少系統整合現代修繕和保護技術,實現保護技術的地域針對性。而目前河南省在傳統村落保護上,缺乏針對自身特殊環境的技術研發。其次,在技術選擇上存在技術盲動。一方面,在技術選擇之前,缺少嚴謹的殘損調查,沒有深度挖掘殘損的原因,并找到合適的修繕和保護技術[2];另一方面,技術選擇僅僅停留在建筑方面,缺乏相應的文化部門的介入,使得建筑和文化的修復相脫離,建筑保護了,但文化價值喪失了。在技術選擇方面缺乏系統的價值定性和定量評估,使得技術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修繕設計單位、文物管理單位、建筑所有者和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導向不同,使得技術選擇存在盲動,并且成為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一個技術選擇瓶頸。再次,盲目使用新技術。一項技術的應用,其效果存在一個待檢驗的時間區,盲目使用新技術的效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形成風險。最后,在技術效果評價方面,沒有形成完善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流程。其原因在于不同部門或主體,不同學科成員在效果評價方面缺乏信息交流和共享,認知方面存在沖突,施工單位缺乏完善的施工記錄和后續服務等。
目前,在傳統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上,河南許多方面還很欠缺,這其中就包括關于傳統村落的立法保護。“到目前為止,河南省尚未有一部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專門性地方行政法規,傳統村落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缺失。”[3]

表1 不同層次的制度及其內容
通過表1對比,在制度層面上,我們發現有以下三方面的問題。首先,國家層面的綱領性文件和制度建設比較完善。但是,在具體實施和操作方面的制度建設中,河南省并沒有具體的配套文件,沒有對文件實施具體進行制度化細分。其次,缺乏系統性制度體系建設。傳統村落建筑保護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需要系統性的制度與之匹配,但是,不同層級政府之間,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缺乏專項立法,尤其是地方基層制度更是欠缺。再次,不同制度之間存在沖突和矛盾。最后,缺乏非正式制度。傳統村落原著居民傳承下來的宗族宗法、鄉規民約等不成文的“法律”,往往對傳統村落建筑的保護更為有效,隨著鄉村的沒落,這些非正式制度逐漸成為稀缺資源。
建筑個性是一個地方所獨有的,個性化不可復制的內容,是一個地方建筑的核心競爭優勢,隨著鄉村的發展,逐步形成“千村一面”的態勢,建筑個性逐漸喪失,河南省尤為嚴重。首先,政府行為的影響。如運城“地坑院”,由于地方政府片面理解“退宅還耕”政策,實施大規模的填窯還耕運動,造成了大片的地坑窯院村落遭受人為破壞[4]。其次,社會習俗和審美價值的影響。由于社會習俗及審美的變化,年輕人多選擇另辟新房或窯頂起新房的形式居住。因此,地坑窯院村落在近幾年消失得也較為迅速。最后,鄉村建設的影響。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為了實現村容整齊,將原有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統一規劃建筑,造成許多特色建筑的消失。
以政府部門為主導,通過政府部門的協調,整合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相關部門資源,共同開發和挖掘適合河南省地域特色和建筑特色的技術保護體系,耦合多個部門集體行動,實現技術創新。這個體系重點由三方面構成:一是研發的組織方面。通過整合建筑保護和修繕的企事業單位,通過深入實地調研,共同研發適宜河南省地域特色的技術體系;二是技術應用方面。確定研發的重點,通過對傳統村落建筑文化價值和建筑價值的評估,識別出關鍵修復點,針對關鍵方面,進行有重點的攻關研發;三是研發成本的分擔方面。建立一個有效的成本分擔機制,使得未來預期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擔相一致,激勵更多的主體參與到傳統村落的建筑保護中。
在基層制度建設中存在正式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個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一體的制度體系。首先,完善正式制度的供給,如制定《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法》,以此作為法律的最頂層設計。其次,應該根據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分工和特點制定相關專項法律法規。再次,應當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根據各市、縣傳統村落分布以及保護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當地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地方性政令法規。最后,完善宗族宗法、鄉規民約的作用。在保護傳統村落建筑過程中,宗族宗法和鄉規民約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避免原著居民自身對建筑的破壞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在完善過程中,要繼承其中的積極部分,摒棄那些不符合當代價值觀的部分,構建一個適宜鄉村振興的非正式制度體系。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不同地域的傳統村落形成了各自鮮明的文化特色,世世代代傳承和發展著代表村落記憶的文化。在當今社會,“這些文化遺產資源成了傳統村落最寶貴和獨特的優勢。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對傳統村落的動態保護和更新非常重要”[5]。首先,建立一個河南省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網絡平臺,整合網絡信息,通過網絡平臺的大數據信息,深度挖掘河南省傳統村落建筑的各種價值,推進不同層面之間的相互交流。其次,建立一個河南省傳統村落保護研究的事業機構,有效地集合不同學科的專家,通過專家的集體智慧,深度挖掘河南省傳統村落建筑的文化價值和特色。最后,加強對民間專家知識的搜集和整合。在民間有許多對傳統村落建筑有很深研究的“土專家”,這些專家的知識在挖掘傳統村落建筑文化價值中起著關鍵作用,要整合這些專家的寶貴知識。
借鑒國內外傳統村落建筑保護模式的特點,結合河南省的特色,建立一個“有機更新”的特色模式。首先,將鄉村振興理念融入河南省傳統村落建筑的保護中,將傳統村落建筑保護與農村旅游業、建筑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起來,在保護建筑的同時,帶來農村的產業興旺,實現保護的經濟價值。其次,建立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三權分置”,三權分別是經營權、所有權和收益權,三權分置是將不同權利分配給不同主體,如經營權給旅游公司,所有權歸農戶,收益權以股份的形式分配,保護成本由公司統一運營。再次,將傳統村落建筑納入當代農村居民的居住體系,通過仿建傳統建筑,更新當代村民的建筑,構建一個宜居的農村居住體系。最后,將傳統村落建筑保護與鄉村治理結合起來,充分賦予基層經濟組織權利,激勵其參與村落建筑保護行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共贏。
傳統村落建筑作為農村地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作用,河南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建材資源,使河南的傳統建筑呈現出宏偉的形象和豐富的區域類型。可以說,河南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產生、發展的最佳實物資料庫。通過創新傳統村落建筑保護和修復技術,可以完善動態保護的制度體系,提煉個性化的保護模式,解決河南省傳統村落建筑保護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和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共贏,使得鄉村真正成為留住鄉愁、生態宜居的一片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