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淇允1 李無陰2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2
肩關節周圍炎,因以肩關節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癥狀而得名,又稱為“肩周炎”“凍結肩”“五十肩”“漏肩風”[1]。 其臨床特點為起病慢,關節困痛,晝輕夜重,以內外旋及高舉受限明顯。該病好發于40歲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2]。本病為自限性疾病,但該病病程長[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醫學目標為盡可能縮短病程。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法眾多,以保守治療為主流如局部封閉、針灸、小針刀、中藥熏洗和推拿,但效果并不明確。桂枝葛根湯具有辛散溫通、舒筋活絡的功效,臨床多用于治療寒邪客于太陽經所致的肩背部經腧不利,近年來常用于治療風寒濕型肩周炎并取得滿意的療效[4]。體外沖擊波療法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在治療慢性勞損性疾病方面效果顯著[5]。本研究將兩者聯合,觀察其治療風寒濕型肩周炎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肩周炎患者6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其中對照組2例因中途放棄,最終納入對照組3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齡為32~56歲,平均(43.14±12.93)歲,病程為5~10個月,平均(7.67±1.44)月;觀察組34 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3例,年齡為36~55歲,平均年齡為(46.18±10.56)歲,病程為5~11個月,平均(8.18±1.79)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照2013年中華醫學會在《風濕病與關節炎》[1]提出的肩周炎的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中醫診斷及辨證分型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風寒濕證標準;②年齡<65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皮膚破損及凝血功能異常等不宜應用沖擊波療法;②合并骨折、感染、腫瘤、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所致的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患者;③有嚴重的其他內科疾病或有嚴重的精神疾患;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患者采取坐位,尋找患者疼痛區域并選取3~4個痛點進行治療;將耦合劑涂抹于痛點區域,調整頻率為16 Hz,使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瑞士STORZ公司)對肩關節疼痛部位進行集中沖擊,接下來順肌肉走形進行沖擊,每個痛點刺激500次左右,能量為1.5~2.0 bar,每周2次,3周為1 個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內服桂枝葛根湯加減(具體方藥:桂枝12 g,葛根15 g,芍藥15 g,麻黃5 g,生姜9 g,大棗15 g,甘草6 g。)中藥均由醫院藥房提供,日1劑,早晚分服200 mL。7劑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
兩組每天進行舉手鍛煉法、手指爬墻法、彎腰畫圈法3種功能鍛煉,根據個人耐受性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避免粗暴用力。
1.5 觀察指標 采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7](Constant-Murley scale,CMS)評估肩關節功能:CMS評分包括疼痛、關節活動度(Range ofmotion,ROM)、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和肌力(Manual muscle test,MMT)四項,得分越高表示肩關節功能越好。
1.6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改司編制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治愈:肩關節癥狀明顯消失;好轉:肩關節癥狀緩解;無效:肩關節癥狀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軟件實施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CMS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ROM、ADL、MMT及CMS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關節疼痛、ROM、ADL、MMT及CMS總評分均較入院前提高(P<0.05),且兩組對比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CMS肩關節功能評分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肩周炎是肩部軟組織非特異性炎癥引起肩關節疼痛及運動功能障礙的一組疾病的統稱,并非單一疾病。中醫認為,肩周炎的發生多由于風寒濕侵襲而發為本病,因此以風寒濕型居多。中醫將其歸屬于“痹癥”的范疇,認為該病是由于風寒濕邪侵襲肩部,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筋肉失養[8],多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及運動功能受限。對于肩周炎的治療非手術治療往往能取得不錯的療效,同時也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近幾年,體外沖擊波在骨科應用廣泛,研究證實沖擊波有消腫止痛、改善循環的作用,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及關節活動度[9-10]。體外沖擊波兼具聲、光、力學特性,其憑借壓力變化而產生的張應力和壓應力,輕松穿透水、空氣、軟組織等彈性介質[11]。體外沖擊波治療肩周炎可能與以下機制相關:①體外沖擊波在不同組織的界面處產生不同的機械應力效應引起組織間的松解;②人體組織中所含的大量微小氣泡在沖擊波的作用下產生撞擊,有利于疏通深部組織中閉塞淤阻血管,松解關節軟組織的粘連[12];③體外沖擊波對人體組織的作用力,可抑制神經末梢細胞,改變傷害感受器周圍化學介質的組成[12],起到有效地減緩疼痛作用。
桂枝葛根湯能解肌發表, 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原文是“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文獻研究最初發現,桂枝葛根湯對頸椎病有較好的療效,隨后發現桂枝葛根湯對治療痹癥有很好的應用價值。楊周平等[13]曾采用桂枝加葛根湯味治療肩周炎效果滿意。桂枝性溫,能祛風解肌、調和營衛;葛根性辛,能發表解肌、宣通經氣;芍藥緩急止痛;麻黃辛溫散寒,祛除表邪;生姜溫經散寒止痛,助桂枝散寒邪;大棗、甘草補中益氣。諸藥相伍,相得益彰,故桂枝葛根湯能治療邪氣痹阻血脈、肌肉所引起的肩周炎。
本次觀察組使用桂枝葛根湯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風寒濕型肩周炎,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4.1%;單純使用體外沖擊波其有效率達71.9%,表明兩種方法均能有效治療風寒濕型肩周炎,但觀察組效果更為顯著。對比治療前后兩組CMS可發現,桂枝葛根湯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肩關節風寒濕型肩周炎相比于單純的體外沖擊波療法,能夠更為有效地降低關節疼痛,提高ROM、ADL與MMT(P<0.05),這可能因為體外沖擊波治療不能影響機體代謝,而中藥內服能夠綜合調理。綜上所述,桂枝葛根湯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風寒濕型肩周炎在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