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凡,孫泉忠,蕭超文
(貴州省水土保持技術咨詢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土地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1]。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土地資源數量有限,總體質量不高。貴州大部分地區都屬于喀斯特石漠化敏感區,土層薄、成土慢,可利用土地資源較少[2]。而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石漠化面積擴大,耕地面積減少。相對于耕地面積減少而言,耕地質量的下降是隱性的,不易被察覺,但其影響絕不亞于耕地數量減少。耕地質量的下降對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威脅[3]。
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涉及貴州5種地貌類型區的27條小流域,本次選取具有代表性的5條典型小流域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巖溶斷陷盆地類型的盤縣嘯天龍小流域、巖溶高原區類型的龍里平寨河小流域、巖溶峽谷類型的晴隆孟寨小流域、峰叢洼地類型的望謨桑郎小流域、巖溶槽谷類型的鳳岡沙溪溝小流域。
嘯天龍小流域地處盤縣紅果鎮與平關鎮、火鋪鎮交界處,地貌類型屬中山溝谷區,山高溝長。流域內土壤主要是黃壤和石灰土,部分地段出露黃棕壤和草甸土;植被多為云南松、華山松林及石灰巖灌叢。流域多年平均氣溫13.9 ℃,平均無霜期292 d,年均降水量1 410 mm。小流域土地總面積1 291.52 hm2,其中:林地1 214.88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94.07%;耕地7.63 hm2,占0.59%;建設用地25.66 hm2,占1.99%;水域8.05 hm2,占0.62%;未利用地35.30 hm2,占2.73%。
平寨河小流域位于龍里縣谷龍、洗馬兩個鄉鎮交界處,涉及谷龍鄉的關莊、平寨、葫蘆田、龍灘、谷新、大谷龍和洗馬鎮的黃星、牛場共8個村。巖溶分區為巖溶高原,平均氣溫14 ℃,年積溫4 790.5~5 499.3 ℃,年降水量1 060~1 250 mm。土壤以黃壤為主,局部地區有石灰土零星分布。流域內植被一般在海拔1 400 m以下的石灰巖地區為闊葉林,碎屑巖區為針葉林(以馬尾松為主),局部地區為櫟類,互層巖地區為針闊混交林、闊葉林、闊葉灌叢等。小流域土地總面積3 497.84 hm2,其中:林地2 268.88 hm2,占總面積的64.87%;耕地1 025.44 hm2,占29.32%;建設用地197.31 hm2,占5.64%;水域0.98 hm2,占0.03%;未利用地5.23 hm2,占0.15%。
孟寨小流域地處晴隆縣東部的光照鎮與蓮城鎮交界處,主要涉及光照鎮、蓮城鎮和馬場鄉的9個行政村56個村民組,全為巖溶發育區。小流域屬中山河谷地貌類型區,海拔650~1 600 m,相對高差950 m。土壤以石灰土為主,分布在整個流域內。森林植被以闊葉林為主,原生植被基本被破壞,現為次生林,可供開發的植物種類有野生楊梅、花椒、百花刺、刺梨等。流域內氣候溫和濕潤,常年平均氣溫14.0~15.9 ℃,無霜期280 d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1 453 h,年均降水量1 400 mm。小流域土地總面積4 457.90 hm2,其中:林地2 417.26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4.22%;耕地1 699.10 hm2,占38.11%;草地156.20 hm2,占3.5%;建設用地185.34 hm2,占4.2%。
桑郎小流域位于望謨縣東部,主要涉及桑郎鎮4個村的全部或部分區域。地貌多為低山、低中山,為典型的巖溶地貌。土壤主要為碳酸鹽類巖石的溶蝕殘余物,土層厚度達到中等,成土過程長,多酸性土,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類型主要為黃壤,部分地區有石灰土、水稻土和紫色土。植被主要是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優勢樹種主要有杉木、桉樹、楓香、青岡等。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氣溫19.8 ℃,年均降水量1 200 mm。小流域土地總面積3 486.03 hm2,其中:林地2 430.9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9.74%;耕地1 007.77 hm2,占28.90%;建設用地42.83 hm2,占1.23%;水域4.44 hm2,占0.13%。
沙溪溝小流域位于鳳岡縣花坪鎮,花坪鎮位于鳳岡縣中部,與德江縣梅子鄉、思南縣亭子壩鄉接壤,是遵義地區的東大門。小流域屬中山丘原地貌,涉及茶花社區、魚跳村、石盆村、金雞村的全部或部分區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5.2 ℃,年均降水量1 200~1 250 mm,溫和干旱;區內林草植被覆蓋率相對較高。小流域土地總面積2 972.79 hm2,其中:林地1 619.56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5.48%;耕地1 248.03 hm2,占41.98%;建設用地105.20 hm2,占3.54%。
本次研究評價的數據來源于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研究以《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貴州卷)》為依據,通過調查計算農用地的自然質量等指數來評價農用地質量的高低。具體方法是以不同地區的光、溫、水、土資源所決定的土地自然生產力為基礎,綜合評定農用地的自然質量等,劃分農用地自然質量等級。
不同的自然氣候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影響農作物生產潛力的因素不同。在同一個分等單元,因作物種類不同,產量影響因素也有區別。據此,對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等因素的確定,需根據地貌類型、氣候、土壤、耕作制度等,將云貴高原一級區又劃分出川鄂湘黔淺山區、貴州高原區、滇黔高原山區三個指標區。本研究僅以種植玉米的旱地為研究對象,確定地面坡度、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海拔、土壤剖面構型、地表巖石露頭度8項指標作為分等因素,其中:地面坡度、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海拔、土壤剖面構型、地表巖石露頭度6個指標值通過野外調查獲取;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通過土樣檢測得出。農用地分等因素權重和分值的確定參考《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貴州卷)》。
本次指定農作物用地自然質量分的計算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公式為
(1)
式中:CLij為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無量綱;i為分等單元編號;j為指定作物編號;k為分等因素編號;m為分等因素的數目;fijk為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指標分值;ωk為第k個分等因素的權重。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是按照標準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農作物,在農用地相應的自然質量等指數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農作物產量之和。
2.3.1 指定作物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
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Rij=αtj·CLij·βj
(2)
式中:Rij為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αtj為第j種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CLij為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βj為第j種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作物的實際產量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作物因素、農業技術條件與田間管理水平等。參照《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貴州卷)》,各區域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見表1。

表1 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是指在相同的光、溫、水、土資源條件下,人類種植不同作物,其產量之間的當量關系。參照《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貴州卷)》,各區域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見表2。

表2 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2.3.2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Ri=∑Rij
(3)
式中:Ri為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Rij為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2015年,5條石漠化監測小流域耕地(旱地)總面積為3 767.02 hm2,其中:耕地等級為4等的面積為20.01 hm2,占總耕地(旱地)面積的0.53%,面積較2013和2014年有所減少;5等的面積為1 854.47 hm2,占總耕地(旱地)面積的49.23%,面積較2013和2014年減少了412.62 hm2;6等的面積為568.59 hm2,占總耕地(旱地)面積的15.09%,面積比2013和2014年增加了約1倍;7等的面積為1 215.71 hm2,占總耕地(旱地)面積的32.27%,面積比2013年增加了51.58 hm2,比2014年增加了116.76 hm2,3年呈先減后增趨勢;8等的面積為108.25 hm2,占總耕地(旱地)面積的2.87%,面積比2013年增加了79.02 hm2,比2014年增加了18.82 hm2,3年呈逐漸增加趨勢,且2014年增幅較大;9等的面積2013和2014年保持相對穩定,2015年降為0。從2013、2014和2015年3年耕地質量等級變化的總體情況來看,變化趨勢為低等級和高等級向中間等級轉化,集中體現在6、7、8等比例有所增加,4、5、9等比例有所降低。5條小流域耕地自然質量等級面積統計詳見表3。

表3 耕地自然質量等級面積統計
從各個等級的地域分布來看,耕地質量等級自東往西隨著海拔的升高呈逐漸降低的趨勢。4、5等農用地主要分布在貴州高原區的巖溶中山、低山和丘陵地區,川鄂湘黔淺山區的巖溶山區,剝蝕、侵蝕中山、低山和丘陵地區,如龍里、晴隆、鳳岡等地,這些區域內地面坡度較大,土層較薄,農作物產量較低。6、7、8等主要分布在貴州高原區的巖溶丘原、洼地地區和川鄂湘黔淺山區的丘陵盆地與低熱河谷地區,在各個流域均有分布,這些區域內地勢相對較平緩,土山多,土層較厚,氣候溫暖濕潤,熱量資源豐富,光溫生產潛力大,耕地自然質量等級相對較高。
耕地質量等級變化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實施沃土工程,通過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料,提高了土壤肥力;②加強了水土保持,實施坡改梯工程,逐步將坡耕地改造為梯田,耕地坡度降低,土層厚度有所增加;③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降低了地表巖石露頭度;④部分區域耕地質量降低,是因為有少部分耕地被城鎮化建設或交通、水利建設所占用后,通過占補平衡方式補償的原始地類土壤質量較低。
通過計算5條不同類型區小流域3年的耕地自然質量等指數得出,2013—2015年,5條小流域耕地質量等級分布在4~9等之間,集中分布在中間的5、6、7等,其中5等面積較大,4、8、9等面積最小。從地域分布來看,自東往西隨著海拔的升高,耕地質量等級呈逐漸降低的趨勢。5等以下耕地多為農作物產量較低的旱地,需實行科學種植,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需要加強水土保持,可以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實施坡改梯工程,控制水土流失;6、7等耕地屬于農作物產量中等偏下的旱地,需興修水利,平衡施肥,同時也需要加強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面積擴展;8等耕地屬于農作物產量中等的旱地,9等耕地屬于農作物產量中等偏上的旱地,對這兩類等級的土地應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提高基本農田建設標準,重視水土保持工作,保護農田水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