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飛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疼痛科(鄭州 450000)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的范疇,又稱為“漏肩風”、“凍結肩”等,是由肩關節囊、肩關節周圍組織損傷或退變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常表現為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活動后及夜晚癥狀加重,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不便[1]。肩周炎的病因為外感風、寒、濕氣,加之氣虛血虧,肝腎不足,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法有外科手術、中藥、西藥、針灸、理療、穴位注射等。溫針灸是針灸中的一種,有舒筋散結,活血止痛之效,對無菌性炎癥引起的痙攣也有較好的止痛、抗炎作用,其作用機理主要為消除炎癥,促進血液循環,松解肌肉痙攣[2]。肩三針主要是針刺肩前、肩髃和肩髎,有行氣活血,祛風除痹,通絡祛痛之效[3]。鐘堅娥等[4]采用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較為滿意。本研究旨在探究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對患者肩關節活動和功能的影響。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150例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75例。對照組:男29例,女46例;年齡42~65歲,平均(52.34±10.17)歲;病程2~62個月,平均(6.35±3.21)個月;左肩34例,右肩26例,雙肩15例;肩部疼痛70例,肩關節活動受限67例。研究組:男28例,女47例;年齡41~66歲,平均(52.57±10.24)歲;病程3~64個月,平均(6.52±3.36)個月;左肩36例,右肩27例,雙肩12例;肩部疼痛66例,肩關節活動受限68例。兩組的臨床資料數據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為《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病因為外傷筋骨、氣血不足、慢性勞損而受風寒濕邪;肩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阻;肩周伴有壓痛、肌肉萎縮、功能受損;X線檢查無特殊異常,后期可伴骨質疏松。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臨床分期為慢性期者;伴有關節僵硬、穿衣與上舉等動作困難者;治療前1個月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同意。排除標準:肩部骨折未愈合;長期服用藥物或應用綜合治療者;患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由肩結核、化膿性肩關節炎等引起肩部疼痛者;對針灸不耐受者;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或精神疾病等。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給予肩三針針刺治療,選取肩前、肩髃、肩髎為主穴,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辨證穴位加減:肩前側疼痛取手三里、合谷;肩外側疼痛取外關、小海;肩胛部疼痛取天宗;肩內側疼痛取尺澤、太淵。患者取坐位,醫生雙手消毒后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取一次性針灸針(華佗牌,1.5寸長,直徑0.35 mm),直刺入患者穴位0.5~1.0寸,施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之后出針,留針期間運針2次,1~2 min/次,1次/d,連續治療20 d。
2.2 研究組:給予肩三針溫針灸治療,選取肩前、肩髃、肩髎為主穴,辨證穴位加減同對照組,取一次性針灸針(華佗牌,1.5寸長,直徑0.35 mm),直刺入患者穴位0.5~1.0寸,施平補平瀉法,在得氣后取2 cm長的艾條套在針柄上,艾條尾部距離皮膚2~3 cm,點燃施灸,30 min后出針,1次/d,連續治療20 d。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應在能忍受疼痛的情況下,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如上臂上抬外展、爬墻練習等。
3 療效評價標準 以《常見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6]判定療效:肩部無疼痛感,肩關節活動正常,血清C反應蛋白(CRP)降低至10 mg/L以下為治愈;肩部疼痛感基本消失,肩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血清CRP降低至11~20 mg/L為顯效;肩部疼痛感有所減輕,肩關節活動有所改善,血清CRP 21~40 mg/L為好轉;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情況均無改善,血清CRP無明顯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采用肩關節功能Neer評分系統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肩關節功能,該系統中包括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動度(25分)和解剖位置(10分),本研究不評定解剖位置,總分為90分,得分越高,肩關節功能越好。采用簡式Mcgill疼痛量表[6](MPQ)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肩部疼痛程度,MPQ包括感覺痛、情感項、視覺疼痛評分(VAS)和現有疼痛強度(PPI)4項,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收集治療前后患者晨起靜脈血,經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CRP水平。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eer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功能、ROM評分及總分均顯著升高(P<0.01),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eer評分比較(分)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PQ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的感覺痛、情感項、VAS和PPI評分均顯著降低(P<0.01),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PQ評分比較(分)
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0.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00%(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例(%)]
4 兩組血清CR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RP分別為(56.58±6.60)mg/L和(55.97±6.93)mg/L。治療后,兩組血清CRP水平分別為(14.60±4.30)mg/L和(6.50±2.99)mg/L,治療后兩組血清CRP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1)。
肩周炎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自行痊愈,但病程較長,且患者多伴有持續性疼痛而難以忍受,因此臨床上主張對肩周炎積極治療,西醫常用局部痛點封閉療法治療肩周炎,雖能緩解癥狀,但停藥后易復發,治療效果并不理想[7-8]。肩周炎在中醫中屬“痹證”的范疇,《中藏經》中曰:“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于臟腑之為也。”《醫門法律》中云:“痹證非不有風,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慎重之陽不通于陰,故致痹也。”治之須溫經散寒、通絡除痹止痛[9]。
針灸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操作簡單且療效顯著,有研究[10]表明,針灸對穴位的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無菌炎癥,解除或減輕血管的痙攣,改善瘀血、充血等癥狀,另一方面,針刺通過興奮粗纖維抑制多巴胺等內源性物質的分泌合成,起到鎮痛、消炎的作用,同時還可減少參與膠原疤痕形成的物質分泌,使得病理組織的持續機械化和粘連癥狀得到改善,促進肩關節恢復正常的活動度。《神灸經論》中云:“取艾之辛香作炫,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治百病,效如反掌。”道出艾灸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振奮陽氣之效,而溫針灸是艾灸與針刺的結合,以針刺疏經通絡,利濕除痹,又以艾灸溫陽補益,疏風散寒,善治六淫侵襲所致的風寒濕痹之癥。艾條點燃后,火力會逐漸增強,透達肌層深部,與針刺同時施用可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促使血管擴張,進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松解神經根的粘連,緩解局部痙攣狀態,減輕或消除疼痛[11]。《靈樞·筋經》曰:“足太陽之筋,其病……肩不舉;手太陽之筋,其病繞肩脾引頸后痛;手陽明之筋,其病……肩不舉。”《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余,則肩背痛。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肩前蠕痛。”肩三針取穴為肩前、肩髃和肩髎,肩前穴為經外奇穴,舒筋活絡,位于肩前結節間溝處疼痛區;肩髃屬手陽明大腸經,疏風利結,位于肩峰疼痛區;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祛風通絡,處于肩背、肩胛疼痛區,肩三針為三個穴位的總稱,三針齊刺可調手三陽經之氣血,有行氣活血,祛風除痹,通絡祛痛之效[12]。
有報道[13-14]稱,溫針灸對穴位的刺激,能夠促進拮抗炎癥的細胞因子釋放,減少炎癥刺激,可明顯改善疼痛癥狀,同時溫針灸的溫熱作用可增加椎基底動脈的供血,緩解肌肉和關節帶的緊張,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由于單獨針刺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的感覺痛、情感項、VAS和PPI評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可有效減輕疼痛癥狀,療效優于單獨針刺治療。另有研究表明,肩三針應用于肩周炎的治療可解除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調節肩關節腔內壓力,使肩關節周圍經脈恢復正常的氣血運行,改善肩關節功能,而溫針灸改善關節腫脹、降低關節障礙指數[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功能、活動度及總分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可有效改善肩關節功能和活動度,效果優于單獨針刺治療。CRP是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主要參與免疫應答反應,是常用的抗炎介質之一,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血清CRP水平急劇上升,隨著炎癥的消退,CRP水平也迅速下降[17]。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血清CRP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肩三針溫針灸可明顯降低肩周炎患者血清CRP水平,消除或緩解機體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提高肩關節的活動度,改善肩關節功能,降低血清CRP水平,療效優于單獨針刺治療。但本研究未探討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安全性問題,因此臨床上有待進一步研究。